章下序
第三章 电影发行·放映
章下序
牡丹江的电影事业,始于1933年。影片大部分是外国无声片,也有国产无声武侠片和戏曲片。约在1936—1938年间,开始引进有声影片。1937—1940年,大部分影片为日本国内生产,主要为在牡日本军政官吏和伪满官吏服务,还有一部分是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供应的。主要宣传“日满一德一心”、“王道乐土”等思想内容,奴化民众。1942年,满洲映画牡丹江株式会社建立,垄断全市影片供应和管理权限,直至1945年8月,牡丹江市解放。
解放后,市内电影放映由牡丹江东北人民民主大同盟接管(暂时)。利用伪满时期的一些电影院,上映一些伪满时的旧拷贝和少量苏联红军带来的原版影片。1949年,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在本市成立办事处,负责市内及市周围各县的影片供应和管理。这时期上映的影片主要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和苏联译制片。1951年,办事处改名牡丹江电影发行站。1953年,发行站撤销,业务由省直接管理。1959年1 月,成立牡丹江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同年 6月,成立市35毫米电影放映总队,负责郊区和少数事业单位电影放映。50年代,各大工厂企业单位先后建立文化宫或俱乐部兼放映电影。1961年10月,市电影放映总队改为市电影管理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电影管理站撤销,人员下放到基层。影片被当作“封资修”全部封存停映。各单位只上映“文化大革命”中拍摄的检阅红卫兵等大型纪录片和8部“样板戏”片,经济效益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1975年2月,恢复市电影管理站(与市文化局电影科合一),管理本市各放映单位。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也陆续建立俱乐部放映电影。1978 年7月,市电影管理站改为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被禁锢的影片逐步解放出来,上座率猛增,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1979年,35毫米的影片发行180 个节目,16毫米影片发行75个节目,接待观众 1 292.7万人次,年发行收入 207万元。1980—1981连续两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最佳电影公司称号。1982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文化市场的出现,电影受到影响,观众上座率和经济效益下降。1983年10月。地市电影公司合并称牡丹江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同年12月,被省文化厅授予“创四好”先进单位,1984年,被省授予“振奋精神,勇于改革,实现双过半”的奖旗。1985年,发行部门虽经多方努力,电影发行和收益仍趋下降势头。年末,发行收入230.6万元,比1981 年最高纪录455.8万元下降225.2万元。在电影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仍居全省同行业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