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设备
第二节 技术·设备
第二节 技术·设备
1933年,牡丹江使用的是美国手摇无声百代型放映机。1936—1938年,又引进比较先进的天极一型,日本的罗拉、德国的蔡司等电影放映机。
从1948—1957年,本市先后派人参加在长春举办的东北电影干部训练班;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在沈阳举办的放映业务训练班;全国总工会在上海举办的电影技术训练班;省文化局在哈尔滨举办的中级电影训练班,学习有关电工基础知识,放映机、扩音机的使用和检片等技术。放映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并推动了放映技术的革新。1958年,爱民电影院展树功与唐玉杉试验成功一项用继电器控制在放映中自动交接的新技术,并在全区推广。电影放映设备逐渐更新,由一些杂牌陈旧的机器更新为松花江 5501—5型设备,放映的整流由变压器更换为水银整流.再更新为硒整流,以后全部使用硅整流。1962 年,省电影公司在本市进行全省放映人员技术业务考核。本市获得较好的成绩。
1972年,市内第一次上映宽银幕影片时,全市仅红星文化宫有宽银幕镜头,后采用密山县电影站常俊义研制的宽银幕折射镜头,解决看不到宽银幕电影的问题。数年后,随着电影机械的发展,满足了对宽银幕镜头、遮幅镜头的需求,市内各放映单位相继配套。1979年,市电影公司李世安、孙庆友等人革新放映程序自动交换机,在全地区推广。
1980年,市电影公司举办35毫米、16毫米放映员学习班,共培训 117人。1981年,又举办立体声电影放映员学习班,培训54人。同年5—8月,市电影公司在北山宾馆进行自己设计制造的电影放映程序自动机装配,组装成功,在全市各放映单位推广应用。1982年,改造东安电影院,成为全市第一家宽银幕立体电影院。
1984年,为提高放映质量,对35毫米的炭棒光源进行改造,用触发器起动的现代氙灯代替炭棒光源。同年,在东安、西安、爱民 3个电影院和新华、儿童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上单机立体电影。
到1985年,全市放映设备均更新为松花江5501—5型机器,整流为可控硅整流。16 毫米放映机由进口的杂牌,逐步更新为南京轻四型。光源均改为氙灯,提高了光源亮度。银幕也发展到金属喷涂的宽银幕,并实现一幕三用(即普通、遮幅、宽银幕);又发展到立体声和环形银幕。影片的种类也不断更新,由35毫米发展到70毫米,16毫米发展到8.75毫米。16毫米也有了宽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