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文学创作

第四章 文学美术摄影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
  东北沦陷时期,没有专人掌管文学创作。解放后,从延安派来的作家、艺术家吕骥、张庚、萧军、舒非、吕明、胡零、张棣昌、栾明、白刃和东北作家关沫南、李汉龙、金永三等,开辟和带动了本市的文学创作。他们除亲自写作品外,还指导和培养一批青年文学爱好者,在《东北日报》、《东北文艺》、《牡丹江日报》、《文艺导报》、《人民新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或文学作品。这时期,作品的题材主要是反映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体裁主要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论文。关沫南作《我与文学与牢狱》、《中国文学的现阶段》;萧军作《文艺能给人生什么影响》;金永三作《戏剧不是赚钱的手段》、《颓废的音乐等于麻药》。
  1946年9月至10月,《人民新报》用朝鲜文转载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宣传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50年代,写小说、诗歌的人日益增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理发员吴明远,他在《北方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理发员小李》、《我和王师傅》等作品。《我和王师傅》,被选入全国总工会编选的《工人优秀短篇小说集》。吴明远成为本省知名青年作者。1958年,在“文艺大放卫星”的形势下以歌颂“三面红旗”为主要内容和题材,号召“人人是歌手,个个是诗人”,作歌写诗。这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豪言壮语”、诗歌作品到处可见;形容粮食丰收,就写农民站在粮垛上“摘朵白云揩揩汗,对着太阳吸袋烟”;描绘大炼钢铁,就写“钢水奔腾,淹死美国佬”一类的顺口溜和民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东西很快消失。1959年12月3 日,《牡丹江日报》副刊发表军马场作者方红的短篇小说《朱大娘喂鸡》遭到批判,被说成“否定大跃进”,“是向集体事业进攻的一支毒箭”,是“宣扬资产阶级生产方式”。1964 年5月21日,《牡丹江日报》副刊发表柴河业余作者郭文超创作的故事《小两口》也遭到批判,说《小两口》“违背时代精神,歪曲农村青年干部形象,散布资产阶级恋爱观”。60年代,童养媳出身的铁路职工陈桂珍在《北方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钟声》。作者以自身的经历,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从一名童养媳成长为共产党员的历程。小说被译成五国文字出版。以后她又连续发表10余篇小说,她的名字被收入《中国作家辞典》。1965年,下乡知识青年刘柏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锄头的故事》、《第一次当队长》,反响较好,曾受到文化部副部长刘白羽的会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作家被打成“黑作家”,下放劳动改造。如《钟声》作者陈桂珍被下放到牡铁机务段公寓当服务员。但也有的创作人员冲破重重阻力,坚持文学创作为人民服务,出现一些好作品。如张春义的诗歌《春之歌》于1972年发表在《文汇报》上。刘亚舟的散文集《新穗集》于197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张万林的两个中篇小说(儿童文学)《小猎手》和《红缨歌》分别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74年,《北方文学》第 4期为牡丹江地区出刊小说专号,其中短篇小说有刘柏生的《风雨菜园》,吴明远的《在理发店里》,赵庆祥的《从零点起步》等。
  1976年,吴树刚与韩玉合写的报告文学《永远进击的战士》发表于《哈尔滨文艺》,作品描写了下乡青年楼为华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的事迹。同年,刘亚舟散文创作又获新成果,散文集《山霞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立了牡丹江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选举刘柏生为主席,许光一为副主席,李言有为秘书长。逐步打破了种种左的禁锢,拨乱反正,为《朱大娘喂鸡》、《小俩口》等作品平反,文学创作出现繁荣局面。小说散文硕果累累。1979年,刘亚舟又出散文集《完达山之歌》,张建平的儿童小说《小旅伴》获《儿童时代》杂志建国30周年优秀儿童读物奖。刘柏生的中篇小说《新苗》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刘柏生的中篇小说《痴情女》。1981年,娄中玉的散文《她们正年轻》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1982年起,一些青年文学爱好者自发建立文学社团,有青年文学社、拓荒文学社、野百合文学社、求索文学社、一点红文学社、北极光文学社,成员共89人。其中,青年文学社最为活跃。严炎(闫宝忠)1979—1985年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和散文诗30余篇。到1985年末,文学社团成员共在省市刊物和《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等作品246篇。
  诗歌创作出现新景象。宋玉琛、朱凌波、黄瑞等一批青年作者十分活跃,作品散文发表于报刊杂志。李言友、张英林、刁克义等人的诗歌创作数量较多,其中,刁克义的《军歌》1984发表于《解放军文艺》,组诗《印象在故乡的土地上闪光》1980年发表于《北方文学》。到1985年末,广大诗歌作者的诗歌作品在本市刊物上发表的共312首。
  报告文学创作出现开拓局面。1979—1981年,吴树刚连续在《黑龙江青年》和《牡丹江文艺》发表报告文学 3篇(有的与人合作),帮教失足青少年的题材引起社会的关注。1984年,工人出版社出版了黄万义、郝永昌、李保家、高林甲编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北国工业新城牡丹江》。同年,栾殿湖的报告文学《幕后,生活的幕后》和《从现在开始》,分别获市文学奖三等奖和《黑龙江青年》奖。
  电视剧和广播剧创作不断出现好作品。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郝永昌等人创作的单本电视剧《妈妈》。1982年,王治普创作的电视剧《井台奇闻》,由黑龙江电视台与牡丹江电视台联合摄制。1983年,王治普与刘柏生合作创作的电视剧 《包棚》,由牡丹江电视台摄制。 1984年,栾殿湖和蒋炜敏创作的电视剧本《生命的小河》获黑龙江省电视剧征文三等奖。1982年,王占文创作单本广播剧《责任》,获黑龙江省优秀剧目奖。1983 年,萤光(左桂甫)创作6集广播剧《一支没有准星的驳壳枪》,获全国地市州盟文艺协作会优秀剧目奖。1984年,傅英仁和王占文合作创作广播剧《黑妃》( 上下集),参加全国广播剧丹桂杯评奖。田邨夫和迟素静创作4集广播剧《魔魂》,获黑龙江省优秀剧目奖。栾殿湖创作的广播剧《那就是我》获黑龙江省广播剧征文三等奖。1985年,市郊区法院姜艳春和牡丹江市制刷厂工人纪秀英合作创作单本广播剧《许穆夫人》,获黑龙江省广播剧优秀剧目奖。
  民间文学有很大发展,1979—1985年收集和创作出民间故事、民歌、民谣近300篇。在《黑龙江民间文学》、《黑龙江日报》、《吉林民间故事选》上发表的有 156篇。其中代表作有宋德胤的《镜泊湖的传说》,姜信吉的《孝子》,陈胜基的《三兄弟》等。由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朝鲜族民间故事集《山石和老虎》收入作品36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宋德胤的民间故事集《红罗女》,收入作品18篇,获省民间故事优秀作品奖。1985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车炳杰故事集》,收入作品46篇。
  截止1985年,各类文学作品在省级或全国报刊发表的有28人,在市级报刊发表作品的有19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