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美术创作
第二节 美术创作
第二节 美术创作
解放后,群众性的美术创作获得新生。1946年秋,牡丹江市地方工作团组织雷千里、李福元等美术工作者绘制消灭鼠疫的漫画。1948年,市文化馆举办第一次美术展览,展出雷千里的宣传画《粉碎暴日》及其他群众创作的100幅美术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美术工作,美术工作者积极进行创作,并取得好成绩。1955年,高志英的剪纸《欢呼新宪法公布》与李为人的连环画在全国职工业余美展中获三等奖。1957年,市文联创办牡丹江图画研究室,举办中国画写意学习班,王绍维、王先觉受聘任教,培养了一批国画作者。牡丹江师范学校教师陈伯华在教学之余,创作群芳百鸟,其作品入选全国职工美展。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市文化馆美术辅导干部雷千里多次举办美术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美术爱好者,他们成为本市各条战线的美术创作骨干,有的还成为专职美术工作者。1962年,“北大荒”第一代版画家吴哲辉调入本市。在他的带动下,掀起多年不衰的版画创作热,涌现出一批水平较高的版画作者和作品。1962—1965年期间,市文联、市文化馆、市文化宫联合举办两次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的510幅作品中版画占 1/2。其 中,吴哲辉的《牧歌》、《完达山麓之晨》、《山中新客》等选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先后在日本、法国、苏联等20多个国家展出,并用英、法、日等国文字出版。张伯良的《锻炼》,雷千里的《山村傍晚》,姜镇国的《黑土之晨》等被选入东北三省美术作品展览。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战线遭到严重的摧残,文联和美术团体被解散,美术工作者有的被揪斗批判,有的改行。但广大美术工作者并没有被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淫威所征服,他们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用美术作品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和工农兵的斗争生活。比较大的美术活动有 3次:1970年,吴哲辉、张伯良、马玉岩、于希才、刘学忠等美术摄影作者去井岗山、延安等革命老区体验生活和搜集创作素材。1973年,吴哲辉、徐澎、张伯良、周运天等深入柴河林区,创作了一大批讴歌林业工人和反映林区生产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参加了1974年黑龙江省庆祝建国25周年的美术作品展览。1974年,吴哲辉、徐澎、周运天等深入镜泊湖各地,创作了大量描绘镜泊湖湖光山色的风景画和摄影作品。其中,吴哲辉的版画组画《镜泊风光》参加了四川、江苏、黑龙江三省版画联展,《皓月落镜泊》、《守卫祖国北大门》和马玉岩的油画《周总理》参加了1978年举办建军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打破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对文艺创作的种种禁锢,美术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1979年,成立牡丹江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发展首批会员47人,吴哲辉当选为主席,刘元吉、于希才、王清明为副主席。徐澎任秘书长。从此,美术创作更加活跃,成果更丰,许多作品在省以上展览和报刊上入选、发表。刘元吉创作了版画《新职务》,邵子振出版了10余部连环画本,马玉岩创作了年画《给我和海迪阿姨照张像》等。在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中,本市马玉岩的年画《喜看神洲处处春》、刘世国的油画《端午》,以及焦志广等五位作者的5幅作品入选。同年举办的黑龙江省庆祝建国3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中,本市有17 幅作品入选,其中邵子振的连环画《爷爷的面孔》被评为优秀作品。同年,王文江的油画《褪了色的栅栏》获黑龙江省油画展二等奖。刘学忠的剪纸《妈妈之歌》参加了河南、陕西、贵州、黑龙江四省剪纸联展。为庆祝建国35周年,本市举办了庆祝建国35周年美术、摄影、书法大展。这是本市建国以来规模最大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次展览,并进行了评奖活动。
1985年,成立牡丹江书画院,王璟琳兼任院长。到本年末,本市共有全国美协会员 2人,省美协会员36人,市美协会员104人。
解放以后,牡丹江市的书法篆刻创作也有很大发展。
60年代初,市文化宫开始举办书法讲习班,王先觉是主要讲课老师,为牡丹江市书法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贾振祥开始从事篆刻研究和创作。70年代,赖震川除在牡丹江师范学院专门讲授书法外,还到市里书法讲习班任教,为本市培养了一些书法人材。
1979年,牡丹江成立书法工作者协会,訾显章任主席,郝弼、李学杰、吕仲敏、郑林汉、刘国仲为副主席,李言有为秘书长,有会员 130余人。从此,书法创作出现新的局面。先后有米金玉、赖震川、贾振祥、付伯庚、朱有德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40余人被吸收为省书协会员。书法创作出现一些好作品。1979年,赖震川、潘英才、傅伯庚、贾振祥、朱有德、米金玉的作品参加了东北三省书法作品展览。1980年,赖震川的作品被选入全国第一届书法作品展。梁笃文、曹令臣、何德元等人的13件作品被选入黑龙江省第一届书法展。1984年,赖震川在牡丹江市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展出作品30余件。1981—1985年,本市共举办10次书法、篆刻展览,共展出作品千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