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摄影创作
第四章 文学美术摄影创作
第三节 摄影创作
第三节 摄影创作
60年代初,本市摄影艺术创作开始起步,《牡丹江日报》社摄影记者俞凤楼(笔名于丰)起着组织和骨干作用。1963年,俞凤楼、李哲全、高瑞林、张其林、施声山等人的作品参加了黑龙江省摄影作品展览。1964年,俞凤楼拍摄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被选入全国第八届摄影作品展。1973年,史永才的作品《镜泊湖瀑布》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
1979年。牡丹江市摄影工作者协会成立,俞凤楼被选为主席,徐澎、刘学忠、孙育村为副主席,徐澎为秘书长。摄影协会成立后,摄影创作有很大发展,活动十分频繁。徐澎在创作摄影作品的同时探讨摄影理论,1981年,他以黑龙江省唯一的作者参加了全国摄影理论年会。他的《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吗?》和《“画意派”摄影辩析》两篇论文被收入《全国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1984年,他的论文《论摄影艺术的形式美》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上。摄影艺术创作出现丰硕成果。徐澎创作的《瑞雪·童年》作为黑龙江省仅有的两幅作品之一参加全国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览。侯非创作的《林海深处》获《摄影世界》二等奖。李玉宝创作的《地下森林》,俞凤楼创作的《莫让年华付水流》,张晓禹的《皓月当空》,韩锡安的《攻关》等作品被选入全国行业摄影展或报刊上,其中张晓禹的《皓月当空》1985年在香港摄影展览中获金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