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京剧

第五章 表演艺术

第一节 京剧



               第一节 京  剧
  京剧传入牡丹江始于1933年,由宁安兴宁舞台的文武老生筱月明来牡组班。班底有筱金娃、张盛亭、李三胜、筱喜茹、筱宝玉、筱月秋、于宝亭等,演出于丹江舞台。到1934年10月共有艺人及乐手等46人。为京剧、梆子“两下锅”班社。此间,先后来搭班演出的有唐韵笙、李鑫培、筱万斌、娄少亭、刘瑞轩等。 演出剧目有 《二子乘舟》、《花子拾金》、《献地图》、《取成都》、《挑滑车》、《辕门斩子》、《马前泼水》等。1936年因戏园拆除,班社解散。同年,彭益三等 3人合资建兴亚舞台,聘王树祥组京、评剧班社。班底先后有曹毛包、郎少山、刘明菊、刘玉芝、张泽民、陆凤山、黄跃山等京剧演员。京剧、评剧、梆子同台演出。先后应邀来搭班的有李三胜、田子文、滕步云、张世麟、花艳云、鑫艳秋等。演出剧目有《铁公鸡》、《甘露寺》、《千里走单骑》、《八宝公主》、《大英杰烈》、《盘丝洞》、《白蟒台》、《夜奔》等。
  解放后,兴亚舞台因暴雨坍塌,班社解散。大部分京剧艺人到新安电影院( 后改称新安舞台)组班演出京剧。部分京剧艺人和梆子艺人由魏忠义组“两下锅”班社,于东安影院(今西安电影院)演出,改称中华戏园。
  1946年 3月,在民主改革的浪潮中,新安舞台全体艺人请愿要求摆脱业主剥削。在市政府支持下,从业主手中接收新安舞台,随即与中华戏园、中兴舞台合并。以“共同经营、利益均沾”为原则,组建共和戏班,并建立管理委员会,选举王树祥为主任,焦麟昆、杨亚瑞、陆凤山、祝连升为委员,下设京剧、评剧两个班底。京剧班底有吴树堂、曹毛包、郎少山、陆凤山、李志勇、李斌超、尹奎良、孟兰秋、任丽娟、任淑卿等。评剧班底有张治安、张恒金、芦云波、筱达子、宝珠钻、金丽娟、武桂芬等。新安舞台改称共和大戏院,演出京剧。同年 4月,绥宁省军区炮兵团接管共和大戏院。6月,改由军区政治部接管,并派人主持剧院工作。开展以“改人、改戏、改制”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先后创作和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屈原与婵娟》、《李闯王》、《江汉渔歌》、《河伯娶妻》、《九件衣》、《白娘子》和现代剧《白毛女》。在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中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1947年 2月,市文娱管理委员会成立,刘化强任主任,张僖为副主任。剧院和戏班归该委员会领导。1948年12月,成立牡丹江市平(京)剧团(1950年初改称京剧团),团长王树祥,副团长李鑫亭、张治安,演职人员119人。1950年,市京剧团团长王树祥代表省文教厅文化处参加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并介绍牡丹江市京剧团进行旧剧改革的经验和体会。同年,在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中,排演了《引狼入室》、《汉城烽火》等剧目。1951年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后,剧团充实傅益湘、朱慕劬等编导力量,加强剧目建设。陆续排演了《戚继光》、《郑成功》、《黄巢》、《岳飞》、《林则徐》等新编历史剧。1956年,创作历史剧《战长平》,参加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作品奖、集体表演奖和乐队武场伴奏奖。此外,团内还创作演出了现代京剧《英雄笑谈纸老虎》。
  1958年提倡“破除迷信,人人动手搞创作”的群众运动,创作演出了《降龙伏虎》、《红色卫星闹天宫》、《红松林》等一批现代戏。1960和1961年文化部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的剧目政策和颁布《关于剧院(团)工作条例》后,剧团在明确办团方针、任务的基础上整顿队伍,成立艺术委员会,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先后创作、改编和演出现代京剧《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柯山红日》、《黑奴恨》、《赤道战鼓》。其中,根据欧阳予倩《黑奴吁天录》改编的京剧《黑奴恨》于1963年被调省作专场演出,在全省引起轰动。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戏剧理论家张庚观看后指出“该剧对戏曲改革是一大贡献”。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局为该剧专门组织座谈会。省电视台、广播电台转播演出实况。《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予以赞扬。中国《戏剧报》刊载剧照和评介文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京剧被视为“帝王将相、牛鬼蛇神统治舞台”,剧团停演,成立造反组织,批判“文艺黑线”。对建国十七年来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统统被诬为“封、资、修”或“毒草”而禁演;一些戏装、道具和资料等被当作“四旧”烧毁;有些编导人员和演员被打成“黑线人物”、“反动权威”下放劳动或插队落户。剧团舞美设计林庆森、琴师郑文玉被定“现行反革命分子”冤狱一年(1978年彻底平反)。1968年,市京剧团、评剧团和话剧团的剩余人员合并,成立牡丹江地区文工团。按连、排建制组合,演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片断和用京剧谱曲的毛主席语录及其他“战斗文艺”节目。1970年成立牡丹江地区样板戏学习班,内设“三结合”的革命领导小组,又从北京、哈尔滨、鸡西及工矿、企业中选调部分人员补充学习班。两年间,学演《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泉山》( 后改名杜鹃山)和交响乐《沙家浜》等现代京剧。1972 年地革委决定撤销样板戏学习班。市京剧团恢复原建制,排演现代京剧《铁流战士》,省评剧团扬振邦、碧燕燕、张丹等一行来牡观摩。1974年,市京剧团部分演员赴哈市参加《杜鹃山》、《平原作战》学习班,回牡后排练演出。1977年京剧团恢复上演传统京戏《逼上梁山》,演出超百场。1978—1980年,相继上演《宝莲灯》、《春草闯堂》、《闹天宫》、《雏凤凌空》、《三打陶三春》、《红娘》、《戡玉钏》、《徐九经升官记》等传统戏和《神秘的大佛》、《特殊身份的警官》等现代戏及一批折子戏共百余出,将本市的京剧事业推向一个新的繁荣时期。1980年,剧团邀请哈尔滨市京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云燕铭及其演出小组来牡与市京剧团合作演出《拾玉镯》、《打金枝》和《金玉奴》等剧目,交流技艺,繁荣戏曲舞台。演出结束后,云燕铭收市京剧团青年演员邢慧珠为徒。1982年,市京剧团舞台美术设计林庆森的《黑奴恨》、《神秘的大佛》设计图,参加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获设计奖。其中《神秘的大佛》美术设计参加全国第一届舞台美术设计展览,并收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出版的《舞台美术与技术》一书。1982和1983年,市文化局举办两次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教学剧目会演,京剧团教师指导中青年演员排演《打金枝》、《贵妃醉酒》、《玉堂春》、《别窑》等30余出折子戏,获得优异成绩,获奖比例居各团之首。从1979—1985年,来牡丹江京剧院演出的有著名京剧演员李万春、马连良、袁世海、尚小云、荀慧生、张世麟、赵松樵、云燕铭、吴绛秋、张蓉华等。
              京剧创作、改编剧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