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评剧

第二节 评剧



                 第二节 评  剧
  1936年评剧职业艺人流入本市,加入兴亚舞台班社与京剧、梆子同台演出。先后来牡搭班的有张恒金、洪秋霞、萧丽华、碧艳芳、琴艳芳等。演出剧目有《王少安赶船》、《杨三姐告状》、《桃花庵》、《丝绒记》等。因评剧这一艺术形式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一些梆子演员筱达子、赛玉霞、宝珠钻、王鸣升、尹奎良等相继改唱评剧。
  解放后评剧艺人彭志诚组班,将有乐剧场(今儿童影剧院)改称中兴舞台。1946年3月,“中兴”与“中华”、“新安”戏班合并,成立以“共同经营,利益均沾”为原则的共和戏班。在东北剧院演出。主要演员有张恒金、芦云波、筱达子、宝珠钻、金丽娟、武桂芬等。配合土改和宣传新婚姻法,演出《血泪仇》、《新旧家庭》、《小姑贤》、《艺人血泪》、《公审王剥皮》等,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1948年,评剧班社邀请刘鸿霞、刘艳霞、刘幼霞来牡挑梁演出《白毛女》、《铁血男儿》、《光荣榜》、《二流子转变》等剧目。同年,班社去佳木斯、宁安、汪清、图们、吉林市演出,被吉林省挽留,成为吉林省评剧团的前身。1953年,成立牡丹江市评剧团。首任团长张治安,编导王少奎,主要演员有武桂芬、姜丽娟、王少洲、杨月来、刘佩君等。先后排演《红娘》、《白蛇传》、《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剧目。1956年剧团创作剧目《人与狼》参加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优秀表演奖。演员姜丽娟、王少洲、杨月来获优秀表演奖。1958年后,剧团的演员阵容有较大发展,并相继排演《秦香莲》、《花木兰》、《武则天》、《御河桥》等传统戏和《江畔一枝梅》、《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批现代剧目。1959年,创作《纺织姑娘》、《钢花怒放》剧目参加省文艺会演。同年,评剧团被评为省文教战线的红旗单位。进入60年代后,剧团坚持编演现代戏的方向,先后创作、改编和排演了《红岩》、 《冰山上的来客》、《望夫云》、《红色联络站》、 《王杰》、《焦裕禄》、《女飞行员》、《江姐》、《湖光春色》等大批现代剧目,《江姐》、《女飞行员》的演出均超百场。其中《红岩》的演出受到省文化局的重视,在本市召开全省创作现场会。评剧事业的发展进入繁盛时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停演,领导干部和一批老演员被揪斗,王春林、张吉祥受迫害致死。一些传统戏装、道具被焚毁。“三团合一”后,大部分演员同唱“样板戏”,一些人改行,评剧事业遭到很大破坏。1973年,市评剧团恢复原建制,排演现代评剧《龙江颂》,参加省文艺调演。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传统剧目,陆续上演传统戏《秦香莲》、《御河桥》、《白蛇传》、《奇冤义胆》、《唐知县审诰命》和现代戏《小女婿》、《江姐》等剧目。同时,又创作《权与法》、《恩仇夫妻》、《好一朵茉莉花》、《断线风筝》等。其中《秦香莲》的演出超百场,《江姐》、《借当》、《好一朵茉莉花》等戏的唱腔选段,被省广播电台、电视台、中国唱片社录音、录像和灌制唱片。评剧艺术再度兴旺。评剧团著名演员王少伯1978、1980年二次荣获省“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评剧创作、改编剧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