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话剧

第三节 话剧



                   第三节 话  剧
  话剧传入本市,始于40年代。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人利用业余话剧团宣扬“日满亲善”麻痹中国人民反日的斗志。经常上演一些表现公子小姐,风花雪月一类内容的剧目。1945年解放前夕,牡丹江邮政总局成立职员业余剧团,演出话剧《保险箱》。
  解放后,邮政剧团和放送剧团(广播电台剧团)合并成立青年文化剧社,演出话剧《最后一滴血》。1946年 4月,市政府派干部接管青年文化剧社,成立市政府文工团,演出话剧《风雪之夜》,著名话剧演员李默然就在这里开始走上艺术生涯。这一时期的话剧比较活跃。经常演出的话剧团体有民主大同盟的艺林剧团、朝鲜人民民主同盟文工团、晓钟剧团、军政学校俱乐部、市联合中学的校友剧团、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文工团、东北民主联军炮八师文工团、炮五师文工团等。同年6月,东北新兴艺术协会创作《五一五暴力团记》、《密林的告白》、《革命兄妹》等剧目。1947年初,东北鲁艺文工团来牡,一面深入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运动,一面排演反映土地改革、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的话剧《白毛女》等剧目。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许多文艺团体随军南下,专业剧团的话剧演出逐渐减少,而企事业组织的业余剧团又很少对社会公演。1953年,本市业余作者陈桂珍创作的小话剧《家务事》,在省铁路系统会演中获创作奖。省话剧团、鸡西煤矿文工团等多次来牡公演。演出《红色风暴》、《在康布尔草原上》、《西望长安》、《雷雨》等。1958 年,成立牡丹江专署文工团,演出话剧《日出》、《槐树庄》、《战斗的青春》、《邢燕子》等。1963年交市领导,改为牡丹江市歌剧话剧团。1964年,改为市话剧团。从此,本市有了专业话剧表演团体。1963—1966年,话剧团陆续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年青的一代》、《红灯密码》、《南海长城》、《豹子湾战斗》、《红石钟声》、《红色火车头》、《锻工之家》、《紧握手中枪》、《针锋相对》、《夜海战歌》等 10余部剧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文化大革命”中,一些编导和演职人员被戴上“黑线人物”的帽子,遭到批斗。“三团合一”后,部分话剧演员参加演“样板戏”,大部分演职人员被迫下乡、下厂“劳动改造”。1972年,话剧团恢复原建制。1973年演出《不平静的海滨》,两个月演出84场。改变“样板戏”独占文艺舞台的局面。不久,此剧目遭到批判,被迫停演。1976年,话剧团演出《八·一风暴》,借以纪念周恩来总理,观众人数、上演场次均创历年最高纪录。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剧团排演《枫叶红了的时候》。1977年演出《万水千山》。1978年,创作剧目《龙江怒涛》参加省专业剧团会演,获一等奖。翌年,《龙》剧代表省参加全国调演。自1978—1984年,剧团共上演剧目27个。
  1985年,话剧团开始试行经营承包制。6 月,民主选举团长,由团长“组阁”。市话剧团先后请南京大学教授陈白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谭霈生、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陈述、哈尔滨话剧院院长王志超、导演高岚、美术设计罗克敏、哈尔滨市评剧院院长刘小楼、长春话剧院孙秀兰等来团讲学。
               话剧创作、改编剧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