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音乐·舞蹈

第五节 音乐·舞蹈



                 第五节 音乐·舞蹈
  1938年,本市出现以小提琴手严祝华为首的十余人小乐队,经常为牡丹江放送局演奏音乐节目和为当时的名歌手白兰等伴奏。
  解放后,一些志于文艺的人纷纷组织剧社乐社。如以李默然、刘玉涛为首的青文剧社。以朱穆飞、白石为首的红光剧社,以胡江、王哲为首的艺人剧社等。为宣传抗战胜利。歌颂人民翻身解放演出歌剧、秧歌剧、合唱、独唱等节目。1946年,牡丹江军区文工团和本市文艺工作队成立,配合土改、支前和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节目。并经常深入部队、工厂、街头和农村演出及教唱革命歌曲。此间,市内还出现以张辰生、董建武四兄弟组成的铜管乐队和以张佳印为首的铜管乐队。1947年由市文艺管理委员会将两个铜管乐队与民间艺人为主的喇叭班子组成一个大众乐社,为节日庆典、街头宣传、礼仪接待、婚丧嫁娶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机车、牡纺、木工机械等单位均成立规模较大乐件较全的铜管乐队。在建国十周年的游行中以高昂的气势和精采的演奏博得观众的赞赏。50年代,易连海创作的赞美家乡、反映时代精神的歌曲百余首,如《永远跟党走》、《庄严的国旗》、《我爱你,牡丹江》等。1958年,成立牡丹江专区文工团,到1963年,共排演歌剧、歌舞剧、舞蹈、声乐、器乐等节目数十个,如歌剧《红霞》、《白毛女》、《哑姑泉》、《红珊瑚》、《夺印》、《社长的女儿》等;舞蹈有《云南花灯舞》、《快乐的罗嗦》和自编的《绣球花》等。音乐节目中,创作演出了管弦乐曲《六十年代圆舞曲》、《锻工技术革命队》和木管四重奏等。196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和庆祝建国16周年,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光辉的道路》,集中全市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700余人。演出14场,观众达2万多人次。1970年,成立牡丹江地区毛泽东思想文工团, 并从省歌舞团调来张亚农、唐包英担任舞蹈教师,通过排演芭蕾舞剧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培训了队伍,也开创了本市演芭蕾舞的先例。此外,还先后演出舞蹈《洗衣歌》、《采药》、 《三八采种队》、《军民鱼水情》、《小老板》、 《雪中送炭》、《喜开镰》、《草原红日兵》等。同年又组建样板戏学习班,演出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1972年演出交响乐《沙家浜》与钢琴伴唱《红灯记》。同年,参加省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会演中,本市演出的唢呐协奏曲《亚非拉人民齐战斗》,是以民族器乐伴奏唢呐独奏、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被评为优秀节目。1974年地区文工团停办,将演职人员分别安排到市话剧团、评剧团、京剧团、艺术馆等单位。1976年,市承办省艺校牡丹江分校任务,招收40名学生,分舞蹈、声乐、器乐和评剧 4个班,为本市培养一批新生力量。牡丹江师范学校开设音乐专业,从1970年到1980年共培养7期约300名中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员工作,也有一部分经过深造后从事专业工作,壮大了音乐工作队伍。1979年本市艺校毕业生金曼(朝鲜族)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女声独唱最佳奖。1982年在济南举行的全国器乐独奏比赛中,鞠荣秀的唢呐独奏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朝鲜民族歌舞团成立,他们坚持深入城乡演出。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朝鲜族观众的欢迎。1984年该团参加全省庆祝建国35周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大会,获优秀演出队奖和7个单项奖。到1985年,对外公演207场,在市内服务性演出43场。同年,郭侃创作并演奏的电子琴轻音乐获全国电台优秀节目奖。几年来,业余歌手刘俊亭、于晓宣、张喜华、夏丽娜等人曾先后在省级声乐比赛中获奖。许传林创作并演奏的电子吉它独奏曲《镜泊晨曲》成为市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词、曲作者陈之敬、孙岗、朱延志、倪思相、曹积琏等人创作的歌曲在省内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