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曲艺
第六节 曲艺
第六节 曲 艺
1925年(民国14年)曲艺评书艺人杨显庭来牡,在吴家茶馆说唱《明英烈》。随着市区的发展,茶社 (俗称说书馆)增至七八处。比较有影响的有张翠芝说 《三国演义》,史长全说六部《春秋》,金庆兰说《打罗汉》,曹树林说《三侠剑》。
解放初期,市内只剩下四五处茶社,生意暗淡。随着形势的稳定,交通的恢复,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地的曲艺艺人相继来牡说唱。说唱的曲目,除《薛刚反唐》《呼家将》、《隋唐演义》、《童林传》等传统曲目外,还有新编评书《决裂》、《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1947年以后,本市许多曲艺说唱艺人为配合剿匪和土地改革等中心任务,开始说新书、唱新书。最早说新书的艺人刘莲舫既唱西河大鼓又说评书。影响较大的有张明宝的评词《活捉谢文东》和朱田杰的西河大鼓《光荣灯》等。1949年,市成立曲艺协会,负责人李文亭。协会组织艺人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配合形势编演大量的曲艺新段子。对抗美援朝、扫盲运动、贯彻婚姻法等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1956年开始筹建民间艺术团(集体所有制),1959年5 月15日正式成立。团内设曲艺队和杂技队。曲艺队开展说唱新书活动。书曲艺人创作一批优秀的书曲段子。经常演出的有《林海雪原》、《苦菜花》、《敌后武工队》,西河大鼓《烈火金钢》、《红花碗》等。1964年4月1日,民间艺术团解散,大部分艺人改行,仅留下孙呈海、刘莲舫等6 人与茶社合并。“文化大革命”后演出停止。艺人被安排到市拔丝厂当工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老艺人刘莲舫、刘淑芹和中年艺人孙美云等组织起来重登舞台,演出《薛刚反唐》、《岳飞传》等曲目,很受观众欢迎。从1970—1985年,曲艺创作 150余篇。其中相声《回娘家》、山东快书 《武松出家》、故事《洞房打猎》、数来宝 《粮店新风》曾先后获省级奖。单出头《春风送暖》获省1982年二人转广播评比三等奖。1983年,相声《二人入洞房》获省颂新风广播电视评比三等奖。1984年,相声《赞人民粮店》获省祖国颂相声评比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