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城址 第二节 古城址
一、夹芯子山城
夹芯子山城位于市郊东村林场,大小烟筒沟之间的东山北端峰顶。山城呈东南西北方向,平面呈枣核形,西北略尖,东南端山梁砌筑石墙35米,石墙有豁口为城门。西北端有自然形成的城门和台阶,东侧有参差不齐的断崖,断断续续的豁口均筑石墙。西侧断崖北端筑以石墙。除石墙外,整个山城两侧均利用突兀的岩石为屏障。山城周长300 米。城内地面平坦,不规则地保存着33个大小不等的居住坑。根据山城形制和地理位置,属早于渤海的山城址。
二、四平山山城
四平山山城位于市郊四道林场南沟,四平山之上。山城地势西高东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周长224米。除西侧利用断崖为自然屏障外,北、东、南三面用片状石块筑墙,石墙最高约3米,西侧北端与北墙相接处和南墙中部各有豁口当为城门。城内高低不平,树木参天,有突出地面的石堆6个,土坑10 个;东北角有约2米深蓄水池1个。当与夹芯子山城同时期之山城。
三、南城子古城
南城子古城位于市郊桦林镇南城子村南部,勒勒河左岸较平坦的台地上。古城为南北走向,略呈长方形,周长 2 050米。就地取土夯筑成墙,底部夹有块石,残墙高1.5—1.8米左右,基宽 8—10米不等。东西无门,南墙中部有门址,外有瓮城址高出地面,北门址不存。城内出土少量手制夹砂陶,1件磨制石斧,1件残断砂岩磨盘。地表散布很多深灰色、灰色轮制泥质陶器残片,青灰色、浅红色布纹瓦残片、莲花瓦当、铁镞、铁钉、铁蒺藜、以及舂米工具石臼。此城,为渤海中晚期平原城。
四、龙头山古城
龙头山古城,位于市郊沿江乡小莫村北端,龙头山遗址之上。古城平面呈折扇形,周长1 680米。筑有内外两道城墙,均呈弧形。外墙为夯土堆筑,内墙为土石混筑,墙外均有护城壕,未发现城门,东南和西北两侧以断崖为天然屏障。城墙较完整,高约1.5—1.8米,基宽 8—10米不等。古城内出土文物丰富,除有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外,还有渤海和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是金代文物非常明显。主要有灰色、浅黄色轮制陶罐。内盛长方形铁甲片,还有铁镞、人物故事铜镜、骨质鸣镝、仿定白瓷片等。该城为渤海时建,金代沿用。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史料记载,当为古州治所。
五、牡丹江边墙
牡丹江边墙位于市郊东北和北部山区,呈东南、西北走向。自北安乡江西村西沟北岭东端筑起。沿山势向西延伸,经过新丰村(四道东岭子)、桦树排子进入三道关的蛤蟆塘河谷,又向东北伸向三岔西部城墙砬子,越过三道关河谷,绕过大王砬子东部山峰。再向西北延伸到二人石南岭,最后到半拉窝集西大砬子北坡止,长58公里。边墙系长城型,墙体依山势就地取土、采石所筑,东西段土墙多于中间石墙,高度0.5—3米不等。墙体有附设的雉堞和少数箭眼,从而看出防御方向在东北,墙体内侧有居住坑、哑泉(蓄水池)等。在边墙附近及墙顶,发现过铁镞和古铜钱。在蛤蟆塘河谷边墙东侧发现鸾凤花鸟铜镜一面,镜缘有“泰州录判”刻款和押记。在边墙内侧、八达沟口出土一方“古州之印”。在三道关墙段,紧临墙体内侧有渤海时期的古墓群。牡丹江边墙初期为粟末靺鞨防御东北黑水靺鞨的进犯而建,后期为金代末期,在金故地建立的东夏(东真)国,为防蒙古军逆牡丹江而上所沿用。
六、乜河古城
乜河古城位于市郊兴隆镇南部黄土岗东坡,乜河左岸约 400米,东村公路西侧的耕地中。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周长约 400米。共有四座小型土城组成。就地取土垒筑成墙,现已坍塌,土墙外有护城壕。城角和东西两侧城门处残留土包明显高出地面。四座土城南北排列,北部三座相邻较近,每座间隔约百米,与南部最后一座土城相距 300余米。城内有青花瓷片、方棱铁钉、铁箭头、铅丸、铜钱和灰色轮制泥质陶片等。《宁安县志》(1924年版)载有九营基:距县东北60里,经前边务督办吴大
筑,分驻左路各防军,庚子被俄人焚毁。现仅存营基,早辟为园地矣。”据此可认定,乜河古城应为清晚期驻军的九营基故址。
七、凤凰山土城
凤凰山土城位于市郊沿江乡卡路村西北凤凰山南坡山脚下,城南垣距铁路线仅10余米,高低起伏,残缺不全。土城沿山势所建,呈不规则形,就地取土筑墙。一条南北向人行道从城中通过,城垣周长约300米,土墙残高约1米左右,不见城门。根据土城地势、形制、位置、规模,与清代驿站有关,当为清代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