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

第一节 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



               第一节 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
                 一、机构·队伍
  1947年 8月15日,建台初期未设正式机构,配有台长、编辑、记者、文播,后勤工作人员共12人。1948年始设广播(编、采、播)、机务、总务 3个股,工作人员共16人。1949年10月增至28人。
  1958年 7月重建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时,设编辑室、技术室、总务组、有线广播管理科,共有工作人员30人。1960年 8月,机构改设总编室、文播室、技术室、办公室、有线科。总编室下设工交组、财贸组、政教组、群工组;文播室下设文艺组、播音组;技术室下设录音、控制、发射3个组。至1962 年,工作人员增至94人(含电视台15人,电台服务部13人)。1964年开始,编制稳定在55人。1968年2月,台内设政工、编采、文播、办事、机务、有线等6个组。1972年8 月,实行局、台合一体制后,机构设置政工组、编采组、机务组、文播组、办事组和有线组。1979年,机构又作些调整,组改为部或科。台内设总编室、政文部、农村部、工财部、文播室、政工科,事业科、行政科,保卫科,技术室。
  1983年9月,地、市广播事业局与地市广播电台合并。1984年2月,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隶属于牡丹江市广播电视局。台内下设办公室、总编室、政教部、工财部、农村部、文艺部、群工部、播出部、广告部、中心台、发射台共11个部门,职工69人。到1985年,职工增至79人。
                   二、广播节目
  (一)新闻性节目
  1947年 8月建台伊始,就把新闻节目列为广播宣传的主体和首要工作。开辟地方新闻,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及时宣传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战争胜利捷报以及恢复发展地方工商业等情况。开始时,只晚间播音。1948年4月1日增加午间播音。1949年 1月后,每天早、午、晚均有新闻广播,增大宣传量。
  1958年 7月,正当“大跃进”之时重新建台。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出现一些偏离实际的倾向和语言。在“人民公社好”、“钢铁元帅升帐”和“三面红旗颂”的专题节目中,曾播出许多违背客观规律、不切实际的新闻、消息。对刮“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电台新闻节目受到更大干扰,新闻广播完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紧跟”、“照办”、“突出政治”、“活学活用”、“革命大批判”等为主要内容。1967年2月,地方自办节目停办。5月中旬恢复后,仍是被那些空话、套话、假话所垄断,使新闻变成林彪、江青一伙推行“全面专政”的工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台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其它广播节目的全面改革,对地方性新闻节目做较大调整。对通讯、简讯、录音讲话、录音报道、录音访问、记者访问、对话、特写、评论、编后话等,要求做到求多、求新、求全、求广。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加经济宣传比例。1979年上半年经济报道内容增到56%。下半年增到73%。为提高经济报道质量,总编室专门召开改进经济报道座谈会,交流经验。会上,评选出10篇优秀经济新闻稿件,给予表彰奖励。1980年,还增加《新农村》、《农村新天地》、《致富参谋》等节目,重点宣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和做法。电台记者石光、杨春慧采写的《象重视人口那样重视土地》的稿件,1983年 4月被评为全国广播系统好稿件一等奖;1984年,除《全市新闻联播》外,又增加《简明新闻》,每日播2次,每次5分钟。还举办《财贸之窗》、《市场信息》、《文体之窗》、《边城新风》等专栏,宣传改革,开放、搞活的地方新闻。同年,记者张庆隆采写的五篇连续报道《牡丹江钢纸总厂的变化》被省评为一等新闻稿件。1985 年共播出新闻稿件3 460篇。
  (二)教育知识性节目
  1947年建台初期,举办过《科学知识》、《讲科学、破迷信》讲座,讲解如何防止猪瘟、鸡瘟知识;播出过马喂夜草,庄稼防早霜、促早熟等好处和做法;揭露过“大神”巫医骗术等。
  1958年重建电台初期,教育知识性节目有所加强,但仍没有成型。1978年后,才开始有系统、有计划地安排。5 月中旬以后,举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栏目和《英语讲座》。1979年,增设《日语讲座》。参加这两个讲座学习的学员达 2 000余人。1981年,电台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共同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播讲中国语言文学,学员达2 000余人(到1983年夏,完成7科结业后。不少学员又转入其它电大继续学习到毕业)。1982年开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农业技术学校》教育节目,郊区有千余名青年和农村干部参加学习。1984年开始举办《科学讲座》节目,将自然科学常识、生活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采用问答方式播讲。此外,还举办过《计划生育问答》、《保健信箱》、《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知识与力量》、《世界风光》、《名胜古迹》等。1984年以来,有计划、有系统地举办《理论学习园地》、《理论与实践》、《理论信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讲座》、《法制讲话》、《法制园地》、《法律问答》等。仅法制讲座就播讲23课,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文艺性节目
  文艺节目在电台广播时间中约占 2/3。1947年播过《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黄河大合唱》、《大路歌》、《兄妹开荒》等革命歌曲、秧歌剧和《锄奸》、《翻身》等活报剧。1958年“大跃进”中,强调文艺节目要“说中心、唱中心”,设立《总路线大联唱》、《人民公社赞》等专题文艺节目。1963—1964年播出不少节奏较快、革命性较强的歌曲,如《接过雷锋的枪》、《革命战士最听毛主席的话》等。此外,还通过广播教唱革命歌曲。1964—1965年强调增加现代题材,压缩古典题材。现代题材文艺节目迅速上升,现代戏剧节目增至 80%;现代音乐节目增至95%;现代曲艺节目增到900;现代文学节目增至75%;现代影剧节目增至90%。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绝大多数优秀文艺节目被打入“封、资、修”之列,并查封禁播。电台10年积累起来的一些比较珍贵的录音胶带500多盘,95%被下架或消磁。每天 4个多小时的文艺广播,是清一色的样板戏或“语录歌”。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艺节目广播恢复生机,一大批禁锢多年的优秀作品、歌颂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艺作品,以及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节目如《愤怒声讨“四人帮”》和《欢呼胜利的十月》等诗歌脱颖而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台对文艺广播进行改革,充实力量,设专人分工负责音乐、戏曲、曲艺、影片剪裁、广播剧、文学以及现场实况录音等,使文艺广播节目为之一新。1980年,录制和播出描写牡丹江革命斗争史实的大型话剧《双枪市长》。1982年中共“十二大”期间,举办10多次专题文艺节目。1980—1983年,录制出16部评书。在“文明礼貌月”中,每周举办一次“五讲四美三热爱”专题节目,连播 6次。1983年,先后将小说《红罗女》、《黑妃》改编成广播剧播出,获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奖励。1981—1985年末,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广播剧10部,电影录音剪辑 15部,广播戏曲16个,广播小说8部。广播剧《许穆夫人》获1985 黑龙江省广播优秀剧目奖。
  此外,每年配合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十·一”等节日,都举办专题文艺广播节目。还定期安排《群众点播》、《文艺欣赏》、《相声晚会》等,均受到听众欢迎。
  (四)服务性节目
  服务性节目的内容主要是传播经济信息、反映听众的批评、建议,解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1947年起,每天坚持《报时》,并设有《常识》 5分钟,解答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948年4月3日开始,增加《行情》、《启事》、《广告》 5分钟,早晚各播一次。1949年,服务性节目早、午、晚各播一次,共30分钟。1958年重建台后,服务性节目每天播3次,每次5分钟,主要有《寻人启事》、《影剧预告》、《通告》、《通知》等。1958--1965年期间,每早还增设《广播体操》节目时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服务性节目停播。1978年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设立《天气预报》、《听众信箱》和《生活顾问》等;电台陆续播出人们衣食住行问答和教育子女、老年保健等内容,受到听众的欢迎。1979—1982年办的《春华大嫂》栏目,以家庭生活、工作、学习、恋爱婚姻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每周六晚播一次。开始针对妇女、女青年讲解、回答一些问题。后来涉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对象扩大到男人、老人和儿童,用唠嗑、聊天等方式为听众排忧解难,成为社会听众的良师益友。1984年以来,对听众关心和提出的现代生活日用品的性能、使用、保养方法和家具的选择、房间的装修等问题用问答方式播讲。《广告》节目,每天3次,每次增至10 分钟;还开辟《定时广告》—《百货大楼定时广告》、《商业大厦定时广告》等。
                 三、技术设施
  1947年建台时,有发射机1台,功率200瓦,波长295.5米,频率1 015千赫。发射天线利用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气象天线,呈倒1型,高25米。1958年重建台时。发射功率1 000瓦,波长400米,频率750千赫,仍为木杆25米倒 L型发射天线。建台后,市委将苏联边区赠送的两台10型磁带录音机调给电台使用。1959年开始有钢丝录音机,可复制播出文艺节目; 9月,发射台新架倒 1型天线杆高50米,后又增至60米。1978年,架起了边宽半米高,高76米的拉线发射铁塔,淘汰了木杆天线。1966年发射机功率由1 000瓦增至2 000瓦。1967年,怕出政治事故,停止直播自办节目,开始使用录音机录制后播出。1973年,技术人员自行装配5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1台,投入使用后,使电台覆盖率由原来的市区扩大到周围县(市)。
  1985年末。电台录制系统有130平方米播音室1间,还有部分中小型乐器和电子琴、钢琴;有专门录制、复制节目的房间,有录放机12台和其它相应设备。中心控制系统有调音控制桌 1台,标准电子钟1架,放音机4台,430型收讯机8台和7512型收讯机4 台。中波发射系统有76米高发射铁塔,有50 千瓦中波发射机1台,另有1台7.5千瓦中波发射机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