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广播站

第二节 广播站



                   第二节 广播站
                一、牡丹江市有线广播站
  牡丹江市有线广播站于1952年10月建成并开始播音。它是市广播电台在1949年合并到哈尔滨台后设立的,与省台建在本市的转播台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工作人员 8人。建站初期只有300瓦扩大机1 台,收音机3台,唱机两台,话筒 2个,没有录音设备,全靠直播。每天分早、午、晚3次,共播音5个小时。自办节目有新闻,每天播 3次,共30分钟;讲座、文艺(主要是唱片欣赏和直播评书、曲艺等),平均每次播20分钟左右。其余时间均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1953年,省台调给两台旧钢丝录音机。从此,听众可以听到录音新闻和录制的文艺节目。1957年。市委又把苏联边区赠送的1台5型磁带录音机调给广播站,使自办节目更新更活了。
  建站初期,全市有线广播喇叭近千只。到1958年1月发展到 2 335只,其中农村1 562只,工交企业246只,城市居民470只,机关49只,其它8只。1958年6月末,经省广播事业局同意撤销转播台,将原台工作人员和设备并入新建的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1958年冬市委决定撤销有线广播站,市站工作人员和设备下放给各区。
               二、牡丹江战备有线广播站
  1969年 5月,为适应战备需要,中共牡丹江地革委核心小组、地革委决定建立牡丹江战备有线广播站。筹建领导小组,由地区党的核心小组、军分区负责。具体工作由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承担。由地方财政出钱购置设备和架设主干线路。分支线路和设备是采取发动城区、郊区以及工厂、企事业、机关、团体、街道等单位出钱、出物的办法建设的。1970年 9月基本建成。此间,还建成其他小型广播站 700多个,80%的街道通上有线广播。线路总长300公里。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挂起高音喇叭200多只。
  战备广播站设在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院内,有500瓦立式、卧式扩大机8台,输出总功率4 000瓦。每日播音 3次,时间基本上和电台播音时间相同,除《战备教育》节目30分钟外,其他时间均转播本地电台节目。1972年,因战备形势缓和等原因停办,地市分设后,其全部设备和线路移交给地委宣传部。
                 三、牡丹江市广播电台
  牡丹江市广播电台,其前身系牡丹江市人民广播站。1973年 9月地市机构分设,将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划归地区后,为弥补本市无广播电台缺陷,1974年 5月市委决定建市人民广播站。筹建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启用原战备有线广播站的设备、器材。1975 年1月开始转播中央、省、地的广播电‘台节目,边转播边建设。1978年1月省编委批给编制25人,同年5月正式建立。1981年2 月,重设牡丹江市广播事业局后,实行局、站合一体制。同年12月市人民广播站开始试播。每天早、午、晚播音 3次,除转播中央和省台的节目外,自办的综合新闻节目,每次10—15分钟。站内设行政管理组、编播组和技术组。有500瓦扩大机6台,300瓦扩大机 2台,601型录音机4台,602型录音机2台,收讯机4台。
  1982年10月 1日,市委决定将市人民广播站改为市广播电台,建立调频广播,同时开始正式播音。按局、台合一体制,局(台)内设立秘书科、编辑部、技术科、事业科,职工32人。发射机房设在牡丹江饭店6 楼,并在楼顶上立起12米高的发射天线,距地面高35米。控制室 1个,有放音机4台,控制桌1个,收音机2台。有50瓦调频发射机1台,500瓦调频发射机2台,电源控制柜1个。
  市广播电台的节目,通过调频送至基层广播放大站后,再转送到各户小喇叭里。农村有小喇叭6 000只,市内有收录机4 000台,大部分有调频接收频段,也能直接收听调频广播节目。1983年1月1日始,每日早、午、晚播音3次,除转播中央和省广播电台1小时35分联播节目外,有7个小时为自办节目时间。主要有《全市联播》、《专题节目》、《社会天地》等。1983年9月,市广播事业局、市电台与行署局、台合并,称牡丹江市广播事业局和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