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牡丹江电视台
第一节 牡丹江电视台
第一节 牡丹江电视台
一、机构·队伍
牡丹江电视台在两起两落和三番筹建中,都是由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具体承办的。人员、技术设备均从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借调;编制、经费均包括在广播事业局、广播电台之中。1982年 2月,电视台虽开始独立活动,但编制、经费仍未正式单列,只是由市财政补贴一部分经费。电视台系科级单位,隶属牡丹江地区广播事业局。到1984年6 月,实有工作人员17人,最多时达30人。其中大部分是技术人员,负责操纵、维护机器设备;编采工作只有五六人。
1984年 7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批准设立牡丹江电视台,定编30人,经费由财政拨款。从此牡丹江电视台升格为处级单位,隶属市广播电视局。台内设总编室、节目部、技术室、文艺部等机构。至1985年末,工作人员增到55人,其中,编采人员20人,播音员3人,文艺编辑2人,技术员8人,行政人员2人,财会人员 2人,值班员18人;男性45人,女性10人;文化程度,大专8人,中专、高中12入,初中35人;平均年龄39岁。
二、自办节目
(一)时间安排
1972年5月1日开始试播时,每周只播放 1次自办节目,时间安排在星期六晚。1975年5月1日起,自办节目每周安排 3次,在星期二、四、六晚。其中,地方新闻10分钟左右,插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之前。1982年 2月,自办节目由每周二、四、六晚每次10分增加到30分钟,占用转播省电视台节目时间播放。1984年10月增换1台1 000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后。自办节目时间相应增加。每周二、四、六3天晚全部播放自办节目。到1985年末,每周二、四、六、日4天晚为自办节目时间。平均每周播放533 分钟,其中新闻节目53分钟,专题节目51分,文艺节目381分钟,服务性节目48分钟。
(二)电视新闻
电视台试播时期,只能播放图片新闻,后来在10分钟的新闻节目里,逐渐能播放七八条带有实况录像、录音的新闻。其形式有记者采访录像、答记者问、现场讲话、录像解说等。随着报道范围和采访领域逐步扩大,以及采访手段的逐步完善,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有所增加,时间也有所增加和延长。节目的制作速度,由隔一两天发出,加快到当天采访可当天发出。1985年共播放地方电视新闻1 689条。其中被省电视台采用的34条,被中央电视台采用的5条。
(三)电视专题
1972—1977年,牡丹江电视台未正式办过电视专题。1978年开始在电视新闻基础上办起电视专题节目。到1985年,电视专题开辟的栏目有《风流人物》、《城苑集锦》、《生活知识》、《科技生活》、《为您服务》、《经济信息》、《周末文艺》、《周末柜台》和《音乐会》等。其特点是,针对性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新闻性、教育性,又有文艺性、服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1985 年共播放电视专题节目120条。
(四)电视文艺
电视台开始试播时,电视文艺主要播放电影、歌曲和曲艺等节目。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文艺领域拓宽,电视文艺节目扩大。1980—1982年,从外省、市电视台引进的电视剧,每月都能播放一两部;1983年初增至三四部。从1983年以后,每年都能自行录制文艺演出实况录像一二部进行播放。到1985年末,市台与省台合拍《井台奇闻》电视剧 1部;自制《包棚》和《黄金万两》电视剧两部。文艺部创作的电视风光片《冬之歌》,荣获全国城市台协作协会“金牛奖”;电视音乐片《镜泊美》,获省优秀电视节目奖。同年起,开始同外地交换电视文艺节目。
(五)电视教育
电视教育是从1977年12月20日转播中央电视台教学节目开始的。自办教育电视节目是1981年 4月由牡丹江行署广播事业局和牡丹江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牡丹江电视大学。开设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有1 200名在职职工参加学习,至1983年6月停办。对学员已学完规定的 7门专科课程,经考核成绩及格者。由牡丹江师院发给结业证书。1982年 4月,行署广播事业局与市教育局共同举办电视中学,有 500名学员参加,经过两年学习结业。到1985年末,全市(含所辖县、市)有大专、中学2 300名学员,通过电视教育,获得结业或毕业证书。
(六)电视广告
牡丹江电视台的电视广告分两类,一类是一般广告,属于介绍商品(产品)的性能、规格、价格等;一类是传播经济信息、文化活动信息等。其中有的是几句话加几个小镜头;有的则是多镜头。全面系统介绍。从时间分,有临时的、定期的和长期的 3种。1985年共播放电视广告314条。
三、技术设施
1961年电视台创建初期.设备简陋,仅有自己装配的500瓦电视发射机1台、工业用摄像机1部、监视器2部、自制控制桌1 个、普通录音机2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1 部。
1972年电视台再建时,有自装1 000瓦黑白电视发射机 1台,工业用摄像机1部。因无电影电视播放设备,播放电影时,只能将16毫米电影放映机图象,射到 1张25厘米见方的白纸银幕上,然后再用摄像机对准银幕摄下电影图像转播出去,因而经常出现图像不清晰、不稳定现象。1977年春,技术人员将原电子管摄像机改装成晶体管摄像机后,摄像效果有所提高。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调拨给牡丹江电视台国产黑白与彩色兼容并适于在演播厅使用的大型座式摄像机两台;从上海购进扫描幻灯机和彩色电视同步机各 1台,自行装置了切换盘与控制桌;1980年购进编辑机1 台。至此电视节目合成、制作变手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提高了节目质量。
1985年末,电视台拥有索尼公司出产的 DXC—1800便携式摄像机2台,DXCM3PK便携式摄像机1台,松下产WV—J55 便携式摄像机1台,还有彩色电视发射机2 部,每台功率 1 000瓦。此外,为达到收看效果,在离市区较远的桦林橡胶厂、牡丹江水泥厂及第二发电厂建起小型差转台。随着高楼群的出现与增加,在新建楼设计中均考虑安装共用接收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