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二十七编 卫生
概述
概述
牡丹江市解放前有医院满赤、满铁、市立三大家,中、西医诊所、企事业和私立小型医院百余家,产院20家,共有病床 1 200多张。比较大的医院均受日本人控制,医务骨干也大部分是日本人。这些医疗设施主要为日本人和伪满官吏服务。广大劳动民众贫病交加,很少有钱医治。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死亡率较高。
解放初期,市内有公立医院 3家,私人诊所27家。新中国成立后,本着“面向工农兵”、“以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兴办医疗卫生保健事业。1949年末,有公立医院4家,病床325张,卫生技术人员 109人。此后,在建设综合医院的同时,陆续建设一批专科医院。医疗设备不断改善,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分科逐步科学化。1953年成立市卫生防疫站,开展多种免疫接种,进行疫区封锁、消毒及传染病患者隔离治疗等措施。天花、霍乱等传染病到50年代初即绝迹。一般法定传染病也逐年减少,其他传染病也得到控制。1954年开始,中医政策在全市得到贯彻落实,加快振兴中医的步伐,中医人才辈出,在医疗中的作用和贡献也越来越大。到1960年,形成遍布城乡的市、区、乡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市第一人民医院等 6所市级医院成为本市和牡丹江地区医疗中心,初步改变了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状况,职工、市民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市卫生局于1982年对西安区10万居民调查,平均寿命为69.8岁,男性67.37岁,女性72.22岁,和全国人均寿命比相近似。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对全民、集体和个体的医疗进行体制改革,贯彻多渠道、多层次办医疗方针。1983年开始允许个体医开业,仅 3年就有个体行医41人。在初步改革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领导管理责任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工作,使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到1985年,市内卫生医疗保健机构发展到337所,其中医院33所,疗养院 1所,病床3 879张,卫生技术人员5 700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名医生,6.28张病床。外科开展人工肾、纤维外科、门静脉高压症、脾静脉分流术和断流术以及复杂的胆道、胰腺等手术已达到国家级或省级技术水平。内科在 B超诊断仪配合下,对胸腹部疾病可获得准确诊断;对心血管疾病治疗,开展心肺监护、心脏除颤、体外反搏治疗心血管病等,也达到先进水平。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等几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下降100%、93.1%、100%、91.1%。爱国卫生运动连续四年获得全省评比第一名。医学研究也取得一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