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一、尘肺防治
解放以来,一些工厂忽视粉尘污染。据1959年普查,有粉尘作业的工厂90个,接触粉尘工人23 250人。同年,开始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5例水泥尘肺,未见效。机车工厂诊断 1期矽肺 4例,可疑19例。为减轻粉尘对工人健康的危害,1960年市卫生局、劳动局联合进行检查,大力开展防尘、降尘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使一批国营工厂车间粉尘含量基本达到规定标准,并推广湿式作业、密闭粉碎等综合治理经验,基本解决粉尘超标的问题。1963—1984年根据卫生部公布矽肺诊断标准,共确诊804例尘肺病,患病率为9.02%。各种尘肺中以矽肺最多,占45.64%,其次为水泥肺、铸工尘肺等。1985 年普查2461人,患病194例,患病率为7.9%,调离原岗位191人。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好转率为12—13%,控制病情稳定率为78—83%,无效率占4—10%,1985 年尚无特效根治疗法。
二、铅中毒防治
1958年对95名印刷工人进行检查,发现铅中毒者3例;1959年检查喷漆工人,发现2例铅中毒。1962—1964年普查市内印刷行业接触铅作业的工人237人;铅吸收者占5.91%;可疑铅中毒占5.06%;轻度铅中毒者占4.64%,经治疗大部好转。1979—1981年普查381人,发现病人5例,患病率为1.3%,经过治疗也均好转。
三、苯中毒防治
1958年检查162人,确定观察对象8例。1965年对橡胶、机械行业10个喷漆车间进行监测,空气中含苯浓度最低者,每立方米171毫克,超过国家允许浓度的15.88倍。认定苯中毒 1例,观察对象21例。监测62个苯工作点,仅有 3个合格。至1985年,采取改进工艺,搞静电喷漆、水帘喷漆和无毒喷漆等措施,以及加强定期监测进行预防。
四、放射病防治
1965年开始,有部分单位使用铅房,使操作者受X线照射剂量大为减少。但X线机本身射线散漏仍较严重。为解决X线机散漏问题,1974年研究推广“限、集、屏”防护措施(限:在 X线管头出线口装铅质过滤片,古钱式铅质限集板;集:在出线口外安装铅铁复合的纺锥形集散器;屏:在荧光屏周围及床侧装防护屏 ),使散漏线量低于国家标准。1975年,市防疫站普查从事射线工作人员 990人次,发现放射病18例,均予以治疗及妥善安排。1980年开始,对使用放射性物质进行登记,建立档案。同年,对全市医用X光机防护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合格率达93.7%。1981—1982年牡丹江医专附属医院先后发生两起放射性同位素(131碘、169镱)污染环境事故,幸未造成严重后果。1982年省火电第一工程公司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一起工业射线伤人事故。1985年3月,3 名中学生盗走市供销社蚕站贮存的装有137铯放射源的铅盒,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潘×,潘从铅盒中取出放射源装入纸盒中,放在住宅内达 5个月之久,潘家三口人受辐射后,先后患亚急性放射病。在这起事故中,先后有332人受到射线照射,其中134人需作长期观察。事故的原因,是市供销社蚕站于1978年9月擅自购入放射性同位素137铯后,未妥善保管,被盗后既没报告,也不查找,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