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第一节 中医
第一节 中 医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中医傅季康父子在乜河街开杏林堂药铺并坐堂行医。1917年由辽宁北镇县迁居来牡的陶宪文创办治本堂药铺也坐堂行医。1927年增加振山诊疗所,中医王振山治疗疔疮、痈疽、皮肤等外科疾病;还有延寿堂中医诊所、惠存厚药房。东北沦陷时期,市内的中医逐渐增多,到1944年共42人。中医诊所也随之增加,并分有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和针灸、推拿科。从医者多为家传,也有少数从师学徒或自学成医。到1945年,市内有中药店14家,各店均有坐堂医,也有店主兼坐堂行医的。
解放后,市卫生科于1946年初对无证中医进行考核。并对10名合格者在《牡丹江日报》上公布。到1947年,中医发展到48人,其中自开诊所36人,坐堂医12人。1948年市政府对个体行医者再次进行登记发证,有36名中医获证,有 7名无证行医者转业。1950年市内中医开始组建第一中医联合诊疗所和第二中医联合诊疗所。1952年中医增至56人,中医联合诊疗所发展到 5家。1953 年9月,几家中医联合诊疗所合并,成立市中医院。1954年随着中医政策的落实,中医事业发展很快。年末统计,市中医院年门诊量达 215 975人次,比市立医院和工人医院两家的年门诊量多 28.9%。1955年成立市第二中医院,并在市内10个较大的医疗单位增设中医科和针灸科。中医院针灸科大夫王德光,取穴精、手法巧,善于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去探讨腧穴的主治特点。在手法上,重视针灸“得气”,尤其重视“针向病所”的传导感。副主任医师初振才善治崩漏,凡瘀血者则重用活血破瘀药,使离经之血及时排出,达到祛瘀生新,瘀散血止之目的。老中医张永才,对儿患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小儿致病以外感为多,内伤饮食致病为次。很少七情致病。因此,治疗儿患宜以消食为主,佐以他法,每每奏效。中医院外科以中药为主,曾治愈肠梗阻、幽门梗阻、胆道蛔虫、阑尾炎等,为中医治疗急症积累了临床经验。推进了中医事业的发展。1956年委托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首期中医带徒班 120人,生源为社会知识青年,后并入市卫生学校,1961年毕业。
1958年,毛泽东发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后,以挖掘祖国医学宝藏为目标,在全市开展“采风献宝”活动。共收集民间验方、秘方、偏方、单方达3 000余件,并整理出版《牡丹江市单方验方选集》。1963年,招收59 名老中医的子女 (高中毕业生)学徒,1968年,按省 [68]58号文件审批出徒,分配到工厂或农村卫生所。“文化大革命”中,以中医为主的市第二人民医院被撤销,大部分中医被下放,直到1974年才恢复中医院,1978年以后中医人员陆续返回原工作岗位。80年代本市针灸治疗项目除传统的针法、灸法以及梅花针、火针外,还出现激光针、激波针等大量的经络、腧穴特种疗法,在中医辩证施治水平上有明显提高。1985年,市卫生局对全市 170名申请个体开业行医人员进行考核,有41人获得行医执照。年末统计,市内有中医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9人,中医师135人,中医士99人,其他中医4人。市中医院在全省联评中,获省级“文明中医院”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