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护理
第四节 护理
第四节 护 理
一、队伍建设
1936年牡丹江有护士11人(含外籍人)。到1941年发展到 422人,其中多数是日本人。“九·三”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护士离去。大部分中国护士因医院关闭而转业或待业。医院护士仅有47人。1950年,随着新医院的建立,急需护理人员,市卫生科举办护士培训班,培训初级护士28人、卫生员54人。委托市立医院代培46人。接着创办中级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学校,设二年制护理班,招生50人。到1965年,护士发展到 816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搞“医护”结合,部分护士改做医生工作,造成护理人员不足。1970年,各医院只好招收一些中学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或边干边学便顶岗工作。1978年后,各医院把提高护理队伍素质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护士办短期培训班或送卫生干校培训。1979年开始在护理人员中开展职称评定工作。1982年,评选市级优秀护士80人,并为从事护理工作25年以上的 138名老护士颁发光荣证。1983年,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护士长华淑芝,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4年受日本看护学会邀请,代表中国护理协会去日本参观学习。经过职称评定,到1985年,市内共有护理人员1 784人,其中副主任护理师1人,主管护理师8人,护理师190人,护士1 413人,护理员172人。
二、常规建设
1948年以前,护理工作主要是打针、换药。1950年以后,随着护理队伍不断扩大,工作范围逐渐明确,护理工作有内、外、妇、儿科之分。制定基础护理常规,陆续开展皮下、静脉注射、导尿、灌肠、插胃管等技术操作,实行填写护理表格,交接班制度,并采用煮沸或高压消毒灭菌法。1955年后护理执行医嘱制度。专区医院、市立医院率先加强护理基本功训练,要求做到静脉穿刺、输液要“一针见血”,推行无痛肌肉注射法和护理表格填写规范,病房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1957年省卫生厅下发《各级护理人员职责》后,护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在护士管理体制上,1960年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护理部,接着市较大医院也相继设立护理部。在业务体制上,区以上医院均以护理单元划分病房,实行以护理为主的病房管理体系和门诊护理体系。护理工作按职务分工,分为主班护士、治疗护士、药班护士、护理班护士。按床位分工,实行护理责任制,即指定每个护士负责若干病人,全面负责治疗和护理。改变以往的功能护理,由被动地执行医嘱改为主动性护理。1962年开展苦练基本功活动,举行技术比赛和表演。比赛项目有肌肉、静脉注射,开放式、密闭式静脉输液法,急症抢救,氧气吸入,各种铺床法,供应室各种穿刺包打法,护理知识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规章制度被废除,护理工作混乱。直到1978年才恢复各项规章制度。1982年在省内四市护理工作检查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获第一名。1984年医专附属医院首先实行护理责任制。在医疗病人的全部过程中,护理工作不只限于按医嘱进行工作,还要从病人的整体着眼,包括生理、心理、家庭、疾病等全面了解病人情况,不仅要做好病体护理,而且要做好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综合性护理,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985年,市卫生局举办了医院护理责任制学习班,推动各医院的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护理责任制得到逐步推广。
三、护理技术
40年代采用肌肉皮下注射用和直接输血法。50年代初体温计、血压计广泛应用,并开始有导尿、灌肠、插胃管技术。1956年开始使用静脉输液法。1957年配合手术和急救建立血库,静脉输血随即展开。60年代普遍使用气管插管滴入、心包穿刺、十二指肠引流等操作技术。1972年开展三腔管压迫止血。1979年市级医院开始用心脏监护仪。同年,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始用国产平板型机器进行血液透析。1982年,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开展对 50%以上Ⅱ°Ⅲ°大面积烧伤病人,进行同种异体皮肤覆盖创面抢救护理,成功抢救了 86%大面积Ⅱ°Ⅲ°烫伤一例。在手术前后护理过程中,总结出有专业特长的护理文章10余篇。其中一篇在首届中美社会护理研讨会上交流,并列入汇编。其余分别在烧伤学会和东北三省烧伤整形会上交流,也列入汇编。1984年6月引进美国血液透析仪,开始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到1985年末,约透析650人次;为一些肾衰、尿毒症患者延长了生命;抢救药物中毒与一氧化碳中毒的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