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卫生行政第一节 体制与管理 第一节 体制与管理
一、行政机构
1937年伪市公署下设保健卫生科,科内设保健、清扫、禁烟等股,有职员11人。
解放后市政府在社会局内设卫生科,工作人员 3人。1950年卫生科直属市政府,下设医政、卫生保健、公共卫生3个股,工作人员8人。1956年4月卫生科升格卫生局,工作人员17人。1963年增至23名。1968年 2月地、市合并,组建地区卫生革命委员会。1973年地、市分设,恢复市卫生局。1983年 9月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地、市卫生局合并。牡丹江林管局、铁路分局、桦林橡胶厂、林业机械厂、牡丹江军马场等较大的工厂、企业均设卫生处(科),分管所属单位的卫生行政工作。
二、管理体制
建国后市直属各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1954年以后,医院普遍设立院务管理委员会,院长定期召开管委会议,讨论决策院内各个时期重要事宜。1957年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1968年各医院由“造反派”、工宣队、军宣队和革命干部组成的革命委员会领导。各科室实行民兵建制,组成班、排、连,废除规章制度,管理混乱。接着地区卫生革委与市中心医院合署办公,撤销市第二医院,将结核病防治院、传染病院、市卫生防疫站并入中心医院,改为预防中心,建成卫生行政、医疗、防疫三位一体的地区中心医院。1979年以后,革委会陆续撤销,1981年恢复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1985年在传染病院进行院长负责制试点,而后全面推行。
集体所有制医院,采取由职工大会选举院长(报市卫生局[科]批准),由党、政、工、青和职工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个体所有制医疗诊所,由所在区政府卫生科管理,区卫生工作者协会给予配合监督管理,实行自负盈亏。
三、基建与经费
解放初期市属医院用房,多由伪满遗留的旧房改造而成,比较简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陆续扩建与新建一批医院。1953 年,为接收抗美援朝伤病员的医疗任务,省拨款168亿元(旧人民币)修复被战火破坏的日本陆军医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1954年市财政拨款9万元,市卫生科拨款2 万元,为市立医院翻建第一住院处,增建门诊部,共 3 000平方米。1963年市人委将北山宾馆半期工程交给卫生部门,省卫生厅拨款120万元,改建成医院,共2.3万平方米,竣工后交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开设 400张病床。1970年因战备征用,第一人民医院迁至市九中校址。因房屋破旧,经维修后于第二年开诊。1974年省、市共拨款 114万元,为医院新建楼房4643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卫生事业投资进一步增加,继续兴建和扩建一部分医院。1978年市拨款12 万元,为市中医院翻建480平方米。1979年市拨款 8万元,为市妇幼保健院接三楼,增加面积500平方米。同年,市拨款 52.5万元,修建市卫生局职工干校教学楼2 400平方米。1980年省卫生厅拨款80万元,建一幢2 800平方米的精神病防治院住院部,设病床200张。1981年市传染病防治院自筹资金28 万元,市拨款17.6万元,共45.6万元,建病房1 420平方米。省卫生厅拨款293万元,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8 756平方米。1973 年省卫生厅拨款32万元,建市卫生防疫站办公楼1 400平方米。
1979—1985年卫生系统还为职工建3 栋住宅楼共7 200平方米,解决112户职工住房问题。
四、公费医疗
1952年 6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全市对财政经费预算内开支的国家干部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经费由卫生、财政部门共同管理。1965年遵照卫生部、财政部规定,职工看病时个人付挂号费,节省部分公费医疗开支。1974年卫生部、财政部又规定非治疗必需的营养,滋补药品费用由个人负担。由于干部老龄化日趋严重(含离、退休干部),药价上涨,新的诊断设备不断增加,以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自1970年以来,公费医疗经费不断增长并出现增支。
1969—1985年公费医疗人均经费统计表
五、制度改革
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成本核算,讲求经济效益,1977年市口腔保健院试行“定额管理、超额有奖”的制度,到翌年即转亏为盈,仅半年就盈余 1.3万元。1979年市中医院率先开设家庭病床,成立家庭保健部,建立病志、巡诊及查房等制度,送医送药上门。1980年各医院相继设立保健部(科),开设家庭病床,受到市民欢迎。同年 7月市第一人民医院推行“五定一奖”(即定人员编制、责任指标、技术指标、收支指标、消耗指标,增收节支有奖)制,使责、权、利相结合。1981年西安区把区卫生防疫站、区妇幼保健站和先锋医院家庭保健部合署办公、实行“三位一体、四项任务(预防、妇幼保健、医疗、康复)一起抓”的制度。1982年后,各较大医院普遍实行星期天照常开诊,建立专家门诊、挂牌看病的制度。同时市卫生局根据各医院人才、设备情况,调整各医院医疗专科重点。第一医院以泌尿科、烧伤科、骨外科和检验科为重点;第二医院以急诊科、妇产科为重点,对人才培养调配、器材装备使用优先支持重点医疗专科。经过调整,第一医院相继成功地进行了断肢再植和肾脏移植等手术。第二医院急诊科同各区医院、工厂职工医院成立的急诊科(室)发展成全市的急救网络,二院成为急诊急救中心,当年接受急诊患者642人次。4家城区医院也发挥各自专长,努力发展自已的重点专科。阳明医院发展肛肠外科,先锋医院发展软组织损伤外科,东安医院发展整形外科,爱民医院发展普通外科。重点专科加强建设后,就诊率随之提高。阳明医院调整后,两年共收治肛肠病人 1 621人次,收入由1982年的20万元增到1984年的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