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卫生队伍第一节 队伍状况 第一节 队伍状况
1936年牡丹江有行医人员49人,其中中医16人,西医22人(其中日本人15人,朝鲜人6人,俄罗斯人1人),助产士11人。到1945年8月解放前夕,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51人,其中中西医师193人,药剂师(士)16人,护士422人,助产士63人,其他57人。解放初期,多数医务人员流散外地和很多日本人医生回国,全市仅剩 172人。其中有证件的中西医78人,无证行医的24人,护士47人,助产士23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其队伍也不断扩大。1953—1957年“一·五”时期,发展很快。到1957年有卫生技术人员 1 549人,平均每年递增26.14%。1965年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2 652 人。其中医生1 030人(中医师162人,西医师453人,医士 415人),护士816人,其他 806人。“文化大革命”中头5年,由于贯彻毛泽东主席“六、二六”指示,动员658人医务人员充实到各地农村卫生院、所(占市直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6%),使城市一度出现“看病难”问题。为解决燃眉之急,将一部分护士和初、高中毕业生改做医生或从事医护工作。此间,中医师每年递减4.1%,西医师每年递减 0.36%。卫生人员总数虽有增加,但素质和医疗质量却有所下降,医疗差错事故增多。1971—1975年卫生队伍发展缓慢,年平均递增 0.75%,但此间乡村“赤脚医生”发展较快,1974年有235人,1979年达284人。1982年进行整顿,合格的改为乡村医生,其他为卫生员。到1985年本市有卫生技术人员 5 700人,其中医生2 473人(中医师157人,西医师1 546人、医士770人),护士1 41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 814人。此外,郊区有乡村医生90人,卫生员119 人,共209人。在中医师中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 2人、主治医师19人。西医师中,有主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52人、主治医师411人。
牡丹江市1985年卫生技术人员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