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学生体育

第一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学生体育



                  第一节 学生体育
  民国初年,牡丹江只有乜河 1所官办初等学堂,每周虽有两节体育课,但没有任何体育设施,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体育课以兵操教练和武术为主要内容。东北沦陷时期,市内的中小学校开始有木马、跳箱、单杠、双杠、篮球等体育设施。小学体育课有徒手操、田径、篮球、器械操和低年级游戏课;国民高等学校和师道学校均设军事训练课,由各校军事教官( 伪满现役军官)执教。
  解放后,各中小学于1953年开始使用东北人民政府编写的东北三省中小学体育统一教材。1954年推行国家颁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并将“劳卫制”合格与否作为评比“三好”学生条件之一。到年末全市学生达标率,中学生80%,小学生76%。1956年采用全国统一体育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有队形队列、田径、球类、体操、滑冰( 从1958年起,冬季体育教学以冰上为主)等。至“文化大革命”前,中小学“劳卫制”合格率分别为90%和86%。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体育教学计划被打乱。“一堂课,两个球(男、女生各一个),老师学生两自由”的顺口溜,反映出当时体育课的基本状况。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根据国家体委1975年重新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练标准条例》,各学校都制定出体育教学计划,同时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即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课间操和一次眼保健操,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为搞好体育教学,1977年起连续3年共办6期体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210人次。
  1978年,省体委、省教育厅发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的号召。当年市内有 2.1万名学生参加冰上运动。各校中断十年多的速滑比赛得到恢复,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开展冰爬犁、“单腿驴”等冰上活动的比赛。1979年,市内有16所中小学浇冰场,10所中小学利用天然冰场上滑冰课。桦林橡胶厂子弟中学一次购置 300副冰刀,可同时进行五六个班的冰上教学。本市上冰学生达 3万人,有17个学校成立速滑队。1980年,铁道部举办全国铁路少年冰球和足球赛,牡丹江铁路系统少年冰球队和足球队代表哈尔滨铁路局参赛,冰球队获第一名,足球队获第二名。到1982年,市内各中小学有人工冰场31处,天然冰场26处;有冰刀 4 416副,冰板、冰爬犁等用具 3 671件;上冰学生达5万多人;有速滑队29个,队员近300人。1980—1985年,本市被评为省冰雪活动先进单位。牡市第二中学体育教师林治政、第五中学体育教师刘安华于1982年11月光荣入选,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和省优秀体育教师。自1980年起市妇联与市体委联合主办过六届牡丹江市学龄前儿童运动会。根据广大儿童的身心特点,设有小篮球、红白球投掷、跳皮筋、30米和50米短跑、4×30米接力、团体操、唱游等 10多个项目的比赛,不断推动各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牡丹江市中小学体育锻炼“达标”情况表
                  (1980—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