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冰雪运动

第二章 竞技体育

第一节 冰雪运动



                  第一节 冰雪运动
                   一、速度滑冰
  解放后,一些青年用捡到的旧冰刀,在冬季到江边和泡子冰面上滑冰;也有用木板、铁丝或铁片制成“土”冰刀,用绳子绑在鞋上使用的。
  1949年12月,市政府、团市委在东泡子(现人民公园)首次举办速度滑冰比赛大会。比赛不分年龄、职业,只分男女两大组进行。1952年,市第三届速滑运动会选出王文清、张绍君等16名男女运动员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松江省冰上运动大会,一举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1953年市体委成立后,每天下午三时,将这16名运动员集中起来,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进行业余训练。在1953、1954两年的松江省速滑比赛中均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此后,部分队员被选入哈尔滨队。市体委与市教育部门于1956年联合举办体育教师冰上训练班。在中小学生中开设冰上课。普及速滑运动。1958年11月本市运动员廖武权、陈广汉、田咸龙在黑河市举行的北京、哈尔滨等8城市速度滑冰测验大会上,分别以5′35″5、5′55″3和6′0″5的成绩打破由哈尔滨运动员林振坤所保持的6′5″的男子 3 000米全国纪录。同年,市内有各种大、小冰场62个,上冰人数达4万人。1960年,市速滑队参加全国少年速度滑冰通讯赛,以2 562.120分的好成绩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其中王黎、王淑媛分别以165.232和228.250分的成绩获男女全能第一名。
  60年代初,本市速度滑冰运动员速滑水平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市速滑选手在省、国家及世界的速滑比赛中,均创造出优异成绩。女选手王淑媛,在1963年第21届世界女子速度滑冰锦标赛中,以1′34″6的成绩获1 000米赛第二名,以1 98.366分获全能第六名,并打破女子1 000米、1 500米、3 000米及全能全国纪录。此外,王秀华于1962—1966年,在全国女子速滑比赛中获得一次全能第四、两次全能第五、两次全能第六的好成绩,并参加1964年在民主德国举行的国际速度滑冰友谊赛。到1966年,本市先后有12名速滑运动员获运动健将称号;10名运动员被选入省队。同年2月,牡四中学生刘凤芝以3′16″9获省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女子1 500米第一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比赛停止,训练中断。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被迫改行,不少人下放到农村。1970年速滑运动开始恢复。1971年,权铁龙、朴英淑(女)、李明(女) 分别以192.946、202.766、216.616的成绩获省速滑测验赛男子全能第二名、女子全能第四、第五名。1972、1973两年,有4人创造恢复比赛后的第一批全国纪录。成绩如下: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市速度滑冰运动水平有大幅度提高。1976—1980年有5人达到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4人10次打破全国纪录;4人12次破8项全省纪录。1978年世界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我国选派6名运动员,其中本市3人( 朱斌胜、于玉民、李亚全 );2名教练员,其中本市1人(严胜一)。在1979年全国速度滑冰比赛中,本市获全能和单项两个第一、七个第二、两个第五以及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1980年 2月李虎春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成为本市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个人。1983年本市短跑道速滑运动员在省、国家和国际性的比赛中,获金牌35枚、银牌50枚、铜牌32枚。1984年,傅瑞在长春的全国速滑比赛中(大跑道),以176.960 分的成绩获成年男子组全能冠军。这一年,在全国比赛中(大、短跑道),我市运动员共获金牌15枚、银牌29枚、铜牌29枚,出国比赛人数达 6人次。1985年在意大利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上,展焕丽获短跑道速滑 3 000米金牌、5 000米铜牌及女子全能第三名,并同队友刘惠霞获3 000米接力铜牌;王伟、秦兆伟获5 000米接力第四名。傅瑞在联邦德国举行的七国速滑比赛中获500米第五名;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联邦德国、日本3国对抗赛中,以2′4″53的成绩获1 500米冠军。本市运动员在全国短跑道速滑比赛中获4枚金牌(男子团体、女子1 000米和1 500米、男子3 000米),8枚银牌和2枚铜牌。
         牡丹江市速度滑冰运动员参加国际及世界性比赛统计表









           历届参加全国速滑比赛第一名成绩表(单项和全能)






        历届参加黑龙江省速度滑冰比赛第一名成绩表(单项和全能)









                 二、冰  球
  1951年,火车头体协干部李清和组织一些积极分子与驻军2537部队官兵在太平路体育场开展小型冰球友谊比赛。运动员没有护具。脚穿速滑刀,球场也没有板障,这是本市冰球活动之始。1952年,市第一中学体育教师关崇云等人组建一支冰球队参加松江省第一届冰上运动会,获冰球比赛冠军。1953年,朝鲜族师范学校朴东奎组建冰球队获松江省第二届冰上运动会冰球冠军,并代表松江省参加1954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吉林、黑龙江、松江及哈尔滨市联合冰上运动大会,获亚军。赛后有3名队员被选入东北冰球集训队(哈尔滨市冰上集训班)。
  1955年,从桦林橡胶厂、朝鲜族师范学校、火车头体协等单位中选拔队员,组队参加全省冰球比赛,获亚军。1956年1月,在长春全国冰上运动会冰球比赛中,获小组第三名。2月本市队员崔兴俊被选入中国大学生代表队,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并随队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12月份市冰球队获全省冰球比赛第 2名。1957年市体委组建青少年业余冰球队,并参加1958年全国首届冬运会。1960年从市内10余所中学中选拔队员,成立市冰球二队,两个队同时参加1960年全国冰球乙级队联赛。后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1962年两队合并,于1964年解散。直到1970年才重新组建两个少年业余冰球队,崔兴俊、陈增强分别任大、小班教练。1972年在本市举行的全国冰球乙级队联赛中,市冰球队荣获冠军。1973年获全国冰球赛第四名。1974、1975、1976连续三年在全国冰球赛中保持前六名。1977年在吉林举行的全国甲级队联赛中。本市获第三名,创造市冰球史上的最好成绩。1979年在佳木斯举行的全国冰球甲级队联赛中,市队降到乙级队。1981年1月27 日市少年冰球队在吉林市举行的全国少年冰球赛中获冠军。
                 三、花样滑冰
  1955年冬牡丹江市首次举办花样滑冰表演赛。1956年市体委派孙明石、朱富贵去京参加全国花样滑冰指导员学习班(邀请捷克斯洛伐克女教练赛鲍娃讲学)学习,回牡后,开始培训第一批学员,并于同年首次参加在吉林召开的全国花样滑冰比赛。孙明石、朱富贵被授予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1957年市体委由于受编制和经费限制,花样滑冰训练停止。
  1960年,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增设花样滑冰学习班,花样滑冰运动得以发展。1964年又从哈尔滨市聘请花样滑冰教练执教,培养学员20余人。后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这支初步成型的队伍被迫解散,至今未恢复。
                  四、滑  雪
  牡丹江市的滑雪运动于1956年冬开始列为正式体育项目。以黄介仁为教练的业余滑雪队在麻花沟修建一个约30米宽 200米长的人工滑雪场,有组织地进行滑雪训练。1957年领队赵建国、教练黄介仁,率郭晶云、林振东、齐桂芝等10名队员参加在通化市举行的全国首届滑雪比赛。郭晶云以2:26′40″的成绩获10公里接力赛第十名。林振东以3:5′8″的成绩获20公里接力赛第六名。1958年本市10个单位203名运动员(男118、女85)再次参加在通化市举行的全国速度滑雪比赛,以3:58′58″的成绩获40公里接力团体总分第六名,齐桂芝一举以22′37″和39′44″的成绩分别获女子3公里和5公里速度滑雪第六名,以2:35′27″6的成获20公里速度滑雪接力赛第三名,姜道英以1′44″4的成绩获回转障碍降下第六名。
  1958年本市第一支速度滑雪集训队正式成立,并开始训练。因麻花沟滑雪场不适应训练要求,于1959年迁到北山烈士纪念碑的山后。同年在全省滑雪比赛中。市滑雪队以 129.5分的成绩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国冬季滑雪运动会上,佟作茹获快速降下第一名( 39″1),齐凤兰获女子10公里滑雪第三名(1:8′46″),姜道英获回转降下第三名(2′25″6),高品芳获女子3公里速滑第三名(20′23″),焦桂香获女子回转障碍降下第三名(1′23″7)。
  1960年,在全国速度滑雪比赛中,市运动权玉顺获女子 3公里速滑第一名(15′29″),彭宪武获快速降下第一名(18″4)、刘志获5公里滑雪第一名(23′31″)、焦桂香获回转障碍降下第一名(1′25″57)。同时,参赛运动员获成年女子4×5公里和少年女子4 ×3公里接力赛冠军(1:23 ′46″和1:23′23″ )。参加这次比赛的本市运动员均获得参赛项目的前六名,战果空前。此后。因一批骨干力量调入国家队和“八·一”队及训练场地积雪不足等原因,滑雪队解散,滑雪运动暂告一段落。
  1963年本市速度滑雪运动复兴,在省少年速度滑雪锦标赛期间.共有158名运动员奋力夺标。市少年队一举夺得4个项目第一名,大部分运动员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1965 年冬出现滑雪热潮,北山滑雪场每星期天都有 200多人参加这一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滑雪运动再度停止,滑雪场废弃。至今市内未产生任何滑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