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方言 第一节 方 言
一、语 音
牡丹江方言的语音与东北三省方言的语音大致相同,与普通话的标准音也相近。除极个别处用 [V]外,声母、韵母和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母韵母相同。但是,声韵拼合时却有它自己的规律:
1、普通话中的[P]、[P‘]、[m]、[f] 逢[o]韵,牡丹江方言读成[
]韵,例如:婆[P‘
]~[P‘
]。
2、普通话的[
]声母字,牡丹江方言读成零声母或半元音[j],例如:人[
]读成银[
]。
3、普通话的零声母逢开口呼时,牡丹江方言读零声母或[n]声母,有时互换而意思不变,例如:鹅[
]读成[n
]、袄[
]读成[
]。
4、普通话的零声母合口呼,牡丹江方言读[v]声母,例如:武[
]读成[
]、挽[
]读成[
]。
5、普通话的不送气声母。牡丹江方言读成送气的声母,例如:堤[
]读成[
]、缔[
]读成[
]。
6、普通话的翘舌声母,牡丹江方言读成平舌,例如:坠[
]读成[
]、吃[
]读成[
];普通话的平舌音,牡丹江方言有时读成翘舌音,例如:钻[
]读成[
]、伞[
]读成[
]。
7、牡丹江方言没有入声。古今声调的沿革和普通话大致相同;调形和普通话相似,有时调值比普通话略低。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的字比普通话多。具体调值阴平读33 调或44调,阳平读24调或35调,上声读212调或213调,去声读53调或52调。
牡丹江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有以下几种不同之处:
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声母不同韵母相同
声调不同
声母韵母皆不同
二、词 汇
牡丹江市是满族的故乡。满族使用汉语后,仍保留一些满语词汇,流传下来形成汉语方言中的一部分。例如:物件松动了叫“秃鲁”,油脂变质变味叫“哈拉”,不当回事或不放在心上叫“稀拉马哈”,粗心大意叫 “剌忽”。膝盖叫“玻勒盖”,腋窝叫 “嘎吱窝”,干粮叫“饽饽”,屋内的小屋叫“道闸”等等。由于受来自各省移民语言的影响,牡丹江方言词汇中还溶入大量的其他方言的成分。例如:纽扣叫“扣儿”,瞳仁叫“眼仁儿”,小路叫“小道儿”等是来自北京话的儿化韵;太阳叫“日头”([
][t‘ou]是来自山东话及河南话;酸叫“酸唧溜的”是来自辽宁话;麻雀叫“家雀儿”、瓢虫叫“花大姐”是来自山西话;伯父叫“大爷”是来自河南话。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外国移民的涌入,所以牡丹江方言词汇中又溶进一些外来语。例如:连衣裙叫“布拉吉”,缝纫机叫“马神”,水桶叫“喂得罗儿”等是来自俄语;检票口叫“出札口”、出差叫“出张”等是来自日语。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外来语逐渐被淘汰,已所剩无几。
方言词汇选录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普通话
三、语 法
牡丹江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比较稍有差异。举例如下:
1、重迭式。
牡丹江话中一部分名词和动词有AABB重迭式,重迭后表示泛指。例如:病病歪歪、头头脑脑、磕磕碰碰等。
2、一部分形容词带词缀。
牡丹江话中有一部分形容词带前缀。这类形容词比没带前缀时程度加深。例如:鼻句~咸、辣、酸等;焦~酸、黄、绿等,稀~酥、松等;贼~好、冷、热、贵等。
还有一部分形容词带后缀,带后缀的形容词带有某种感情色彩。例如:“齁~不唧”表示不喜欢某种性质。潮不唧、滑不唧、苦不唧等;“~不唧儿”,则表示喜欢某种性质,例如:酸不唧儿。挺好吃。类似的后缀还有:巴拉、不唧唧、不吡咧等。
3、牡丹江话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不用“着”。
普通话 牡丹江话
他正在那儿跟一个朋友说着话呢 他正在那儿跟一个朋友说话呢。
他对人可好着呢。 他对人可好呢。
我正在这儿找着呢 我正在这儿找呢
4、牡丹江话的可能式与普通话的可能式不同。
普通话的可能式都要加“得”,牡丹江话无论肯定还是否定的可能式都不加“得”。
普通话 牡丹江话
肯定式:干得了 (能干) 肯定式:干了 (能干)
否定式:干不得 (不能干) 否定式:干不了 (不能干)
5、牡丹江方言在用肯否相叠形式表示疑问时,一般用的是省略式,即肯定式后加“没”或“不”来表示疑问。
普通话 牡丹江话
他愿意不愿意说? 他愿意说不?
你打算去不打算去 你打算去不?
还有饭没有? 还有饭没?
他知道不知道? 他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