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林
郑桂林
郑桂林(1889—1933)
郑桂林原名郑国兴,字馨庭。祖籍辽宁省建昌县。1889年12月15日出生在吉林省双阳县二道湾子村。从小读私塾,1909年考入吉林省立师范学校。1911年春,毕业后回到双阳县,在林家屯小学当教员。为报效国家,他深感自己知识不足,便于1913年春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同年,他的父辈分家,父亲带领一家迁到密山县柳毛河开荒种地。他求知若渴、博学多才,对法律、文学、历史、地理、军事等都有研究,还学会英、俄两种外语。1916年末毕业后,在吉林审判厅任录士。1917年夏,参加东省铁路护路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17年末,郑桂林所在的护路军改编为奉系陆军第七旅,驻守绥芬河、牡丹江一带。他任军法处稽查员。1919年,七旅旅长李振堂接受筹建牡丹江设治局的任务,郑桂林被任命为设治局秘书,兼管牡丹江华街办事处,负责市政规划工作。牡丹江的街基雏型在他的手中诞生。
1920年春,他把全家搬到牡丹江街里。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更加尊崇教育救国之路。他认为要改变民族素质,就必须办学。于是他和好友张骏坊创办了市内的第一所学校——宁安第五学区第二国民小学校。他任校董,张骏坊任校长。校舍、桌椅、教具等大多是他家捐献。办学初期教师的工资、办公费和取暖费都由他本人在积蓄中支付。他施财重教办学育人的义举受当地父老乡亲的赞颂。学校师生为了歌颂他为振兴中华舍己办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编一首题为《我们校董郑桂林》的歌曲,在全校传唱。经人回忆,歌词是:“牡丹江畔出贤能,投资办学传美名。为国为民人皆敬,我们校董郑馨庭。国民学校育新人,发奋攻读数理文。复兴中华青春献,感谢校董郑桂林。”
1922年 6月,他被调回部队。1924年随军进关作战。1928年被送到东北讲武堂,为第九期学员。他在奉天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种种事端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他很气愤,并暗下抗日救国的决心。出校后,被派到六旅八团任上尉副官。1931年 4月,随部队参加平定石友三叛变。同年 5月,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十三旅六三三七团,他改任作战参谋。“九·一八”事变后,郑桂林作出决择:宁肯弃官不做,也要抗日报国。
1931年10月下旬,他乔装农民,只身出关,回牡丹江探亲。他向家人说明抗日救国的决心:“国家危亡之际,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次回家就是向你们告别来了,也许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五天后,他辞别父母妻儿,匆匆返回保定驻地,向上级递交辞呈。
11月上旬,他带领40余名东北军官兵潜出关外。按神话传说“天狗吃日”之意,报号“郑天狗”。从此,他扩大队伍,联络抗日军民。历任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四路军副司令、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十七路军司令、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四十八路军司令、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五军总司令等职。率领军队转战热河、辽西一带,给侵略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 3月,撤入关内参加长城保卫战后,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控制下历尽艰险,屡遭陷害,虽损兵折将,但抗日决心矢志不渝。同年9月7日加入吉鸿昌的抗日队伍。在新组成的抗日讨贼联军中任暂编第一师师长。10月北平大战失败,吉鸿昌下野后被秘密逮捕。11月12日郑桂林潜入天津法租界去找吉鸿昌时,也被特务逮捕。11月18日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北平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