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
杨松
杨松(1907—1942)
杨松,原名吴兆镒,曾化名华西里、吴平。1907年11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一个职员家庭里。10岁读完私塾后随父亲吴德秀到武昌,并进小学读书。1918—1925年先后在高师附小、武汉中学、武昌师大附中学习。他在中学读书时就擅长写作,是师大附中学生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常参加进步活动,组织现代青年学社,向学生介绍进步书刊。“五卅”运动前,国共合作时期,加入国民党,并担任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的领导工作。“五卅”运动中被推选为湖北省学联代表,出席中共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不久,他所就读的师大附中,被当局以“学风不端”为由而解散,他便进入中华大学读书。1926年 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他到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部工作,并任血光通讯社编辑和记者。1927年春,觉察到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排斥和迫害,因而退出国民党,离开省党部。不久,共产党地下组织派他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当年在中山大学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松在苏联创办过《全民杂志》。1929年他任翻译班党小组长。1930年到莫斯科的列宁学校工作。1931年至1933年夏,他任海参崴太平洋国际职工会秘书处中国部主任。并负责编辑《太平洋工人》杂志,同时在太平洋职工训练班教政治经济学。在海参崴期间,他与吴玉章、林柏渠都是挚友。1933年秋,他来到吉东地区的密山、穆棱、勃利等县及中东铁路东线检查指导工作,当时撰写了《满洲事变与满洲的中国共产党》和《满洲工人阶级的形势与革命职工的任务》两篇文章。1934年 9月,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派杨松到吉东工作。他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深入到吉东地区抗日根据地检查工作。10月10日写信给中共饶河中心县委,令其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月中旬,他在穆棱县召开中共吉东局工作会议,传达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重申 “1·26”指示信(即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的《给满洲各党部和全体党员的信》 )。10月下旬和12月中旬分别在密山、宁安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指导抗日工作。1935年 2月,中共满洲省委派杨松到牡丹江,与宁安县委书记李范五一同组建中共吉东特别委员会(简称吉东特委),杨松任书记。地下党员黄治山(泥瓦匠)替杨松租下自家东邻的房屋(今西新安街101 号),以开杂货店为掩护。联络点设在庆祥堂药店(今西长安街科技商店址)。在杨松主持下,吉东特委先后在牡丹江、穆棱、林口、密山等地,建立5处特委联络站,1处国际交通站,使文件、情报的传递比较顺利。1935年 4月后,东北各地党组织与满洲省委失去联系。杨松代表吉东特委与东北各地党组织及各军党委直接联系,传达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并指导他们工作。9 月,他奉召去莫斯科向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工作。从此他便离开吉东特委。
1938年 2月,杨松到延安。10月,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代表,出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他除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兼宣传科长外。还在马列学院任教。同时他还致力于写作,为《解放》周刊、《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文化》、《中国妇女》等刊物写了大量时事评论及其他专论文章。他懂俄、英语,因此还时常翻译一些外国文章。1941年 5月,中共中央创办《解放日报》他任报社总编辑。当时他除处理繁重的事务外,还亲自写社论,几乎是一天一篇。终因劳累过度,肺病复发。1942年11月23日逝世。毛主席为他写了挽联:“记住他,学习他”。他在牡丹江地区领导军民抗日的事迹,镌刻在1947年11月建在市北山脚的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