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牡丹江边墙调查记
四、牡丹江边墙调查记
牡丹江边墙,修筑在牡丹江市郊北部山区,距市中心约25公里,当地称为边墙岭。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自1979年7月20日首次调查起,到1984年4月28日止,对牡丹江边墙进行了五次调查,历时21天,行程约250余公里,踏查边墙58公里,调查情况如下:
一、边墙的地理位置
牡丹江市北部,是张广才岭的东部余脉。整个山脉基本上是东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沟谷中的山溪向东南流去经佛塔密冲积台地注入牡丹江。南北山脉之间,多为沟谷隔开,形成长石、蛤蟆塘、三道关、半拉窝集等山谷。牡丹江边墙自江西村西沟北山主峰起,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经过的主要山峰有新峰南岭、蛤蟆塘砬子、馒头砬子、岱王砬子、二人石南岭等。墙体一般在海拨500 —600米的峰岭之上和沟谷之间,最后消逝在740米的西大砬子北坡。整个边墙位于牡丹江市与海林县东北部的交界处之间。东西两端随山体呈东西走向,中间跨沟越谷,为东南、西北走向,基本位置在东径130℃,北纬45℃之间。
二、边墙的基本特点
牡丹江边墙,系就地取土采石修筑,两端多为土筑墙,而石筑墙较少;中部石筑墙多,与土筑墙相同。
土墙,墙体断面中不见夯层,这种墙多筑在土层较厚的山梁上和狭窄的沟谷中。个别地方筑在山坡处。
山梁上的土墙,筑在山梁外缘,土墙与山体融为一体。从平面看,这种山梁有平、圆、凹三种情况。平顶山梁较宽,墙体内侧一般在4米以上,有的可达7米左右,比较宽敞;圆顶山梁较窄,墙体内侧一般在 3米左右;凹顶山梁介于二者之间,墙体内侧一般在3米以上^凡山梁土墙,外坡险陡,易守难攻,内侧坡缓,上下方便。
沟谷中的土墙,除蛤蟆塘山谷一般土墙外,一般筑在两山之间的狭窄地方,沟谷深处土墙较高虽经长期风雨剥蚀,现仍存留1.0—2米高,可以推知修筑的当时应在4米以上。墙底宽5—7 米不等,顶宽0.5—1.5米左右,墙的外侧残留取土时形成的浅沟。土墙横断面为圆顶三角形。从平面看,沟谷中的墙体均向内侧凸出一个较大的弧形,宽度40—60米左右,呈反弓形,使两端形成两个类似马面的弯度,可以从两端控制沟底前方。
山坡土墙,一般筑在沟帮缓坡地带,借以与沟谷中土墙相连。当土墙拐向山头后,便以山头为墙,土墙便逐渐消失。
此外,凡地势比较险要的土墙内侧,地面比较平坦或有缓坡的地方,均有距离不等的圆形土坑,大坑直径约59米,小坑直径约3米,深不到1米。土坑距墙体4—5米不等,其排列形式,有的四、五个呈一字形沿墙排列;有的三个一组呈三角形;有的四个一组呈方形;有的五个一组呈十字形;有的在漫坡上,呈不规则形。还有的在比较隐蔽的山坳里筑土坑和石避圆坑,直径约3米,深1—2米左右。这里可能是守兵驻地,土坑为住房,石坑为蓄水池。
石墙,是用自然石块和人工劈凿石块,用干插石的方法砌筑的,一般都是可搬动的中小石块。根据地势,石墙的具体位置、长度、高低各不相同。有的长达36米,短的仅有3—4米;有的砌筑在几个并排兀立的砬子豁口之间。如馒头砬子东南部的山梁上在五个6—7米高的岩石豁口上,砌筑了四段石墙,将豁口堵住。在蛤蟆塘砬子东侧,有一排长约百米的峭壁,犹如古城的残垣断壁,从上向下看,两侧陡峭险不可攀,岩顶不平之处和豁口,均以石块砌成平整的石墙,其上可以行人巡守,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边墙的中部,是从东南向西北斜行的跨沟越谷部分,山势险峻,沟谷纵横,墙多为石筑,其中保存完整的就是上述两段石墙,极为美观。蛤蟆塘砬子北侧长墙,从山坡下部筑到峭壁之下,墙体外侧高4米左右,顶宽约1米,基宽5米左右。墙体内侧砌有二层台阶,第一层高约2米,第二层高约 1.5米。在第二层墙体中发现了射洞(箭眼),比较完整的仅保存下来一个,呈斗形横砌在墙体之中,内口大于外口高50、宽40厘米;外口高25、宽30厘米,上距墙顶30厘米。
附属设施除射洞外,主要是马面。根据地势条件,马面的形制与布局也有区别。调查中发现以下几种情况:
土筑马面,多筑在坡度较小的山脚下,或平缓的山梁上,和较宽的沟谷两侧的土墙中一般与墙体等高,个别的高于墙体,向外突出呈凸字形,内侧高约 3米左右,平面呈半圆或圆角梯形,内侧与墙体平直,开E1处有低于墙体的凹坑。较大型的马面口宽12米、深6—5米左右;小型马面口宽7米、深3—4米,外侧高约2米。马面间距50—100米以上。
山头式马面,是利用伸向山体拐弯处的高山头,加以修整而成。平面呈半圆形,山顶上修整成平面或凹坑式,外侧坡陡,一般在50度以上,既可防守、了望,又可作为烽火台。
山包式马面,是利用低于山头而高于墙体的山包修筑的,多分布在土墙拐弯之处,顶部凹下,内有开口,两侧与墙体相接,高出墙体1米左右,外部高3—4米,口宽约5米,深约 3米多。
石砌马面,比土筑马面少。均砌筑在石墙之中。小型马面,多分布在高山石墙中。调查中发现海拨 706米的蛤蟆塘砬子东侧长墙中,仅有两个小型马面比较完整,形制与土筑马面基本相同,但比较小,也是向墙体外侧伸出,呈凸字形,外侧高5—6米,平面呈半。圆形,内侧与墙体平直,开口宽2—3米,深2米左右。
大型石砌马面较少,多分布在较宽的山口两侧石墙之中,如哈蟆塘南沟和三道关东北部山口等地,口宽约20米左右,由于墙体坍塌,仅可看出马面大体形状,基本上和土筑马面相同。
此外,还有一种距墙体内侧很近的用石块砌筑的圆坑。这种设施仅见于蛤蟆塘南沟西侧一段险要的山梁上。山梁是自然形成的阶梯状,石墙是沿层层升高的山梁外侧断断续续地伸展,但保留的墙体低于山梁,在墙内相距2—3米的山梁上,又砌筑了掩体式圆坑,凹坑呈圆形,两侧有开口痕迹,均高出山梁及外侧石墙,直径仅 3米左右。这种设施不带有普遍性,而是由于山梁狭窄所致,很可能是居住和防守兼而用之。
对于上述附属设施的调查,由于地形复杂没有记下完整的数字,仅从三道关至城墙砬子约10公里的边墙中统计,共有马面13 个,其中土筑4个,山头式6个,石砌3个。墙体内侧土坑46个,这段墙体中的附属设施,与其它墙段相比还是比较少的。
三、边墙附近的出土器物
在几年来的调查过程中,得知有的农民拣到过古代铜钱,有的林业工人拣到过铁箭头,但都未保存下来,仅征集到两件出土于边墙附近的文物。
一件是鸾凤花鸟铜镜。1979年春季,蛤蟆塘生产队社员宋传生等在蛤蟆塘河谷边墙外侧350米处耕种时发现的。镜面铜银色,有绿锈,直径17.5厘米,圆纽,六瓣牡丹花纹围绕的纽座外,有一突起的弦纹,两朵对称的云纹排列在弦纹之外,云纹外有两只飞舞的凤凰回首相望,两凤问有两只大雁飞翔,四只喜鹊在凤雁之间同向而立;凤雁鹊之外,是两圈突起的弦纹,中间置以链珠纹。铜镜薄身平缘,厚0.4,缘宽1.1厘米。镜缘左边阴刻“泰州录(录)判”四字个字和“押记”。铸工较精致,纹饰布局均称秀丽,具有唐人晚期铜镜的凤格。从边刻文字和押记看,是金代用品,并经过金代州级官府的验检。
另一件是“古州之印”。1984年7月4日牡丹江铁路医院职工任广才,在牡丹江市北郊八达沟口金龙溪右岸发现。印面正方形铸有汉字九叠篆书“古州之印”四个字,印背左边阴刻“应辨所遗”,右边阴刻“天泰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重1.3公斤。
四、结 语
牡丹江边墙,在我国史籍中不见记载,仅有俄国学者鲍诺索夫,于1932年写的《北满考古史》(未刊稿)一文中提到“在牡丹江北发现了东边墙”。但对边墙的性质、目的、年代、形制以及发现情况等,均未作任何记述。根据我的调查,从边墙的位置、走向、形制等,可以明显看出。这道边墙是一条古代军事防线。虽然它是短小的,但是它的性质、目的,却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长城是一致的。所以牡丹江边墙是一道长城型山城。
牡丹江边墙地势的选择,材料的使用,墙体形制,修筑方法以及附属设施等,基本上与牡丹江流域渤海国早期山城,以及金代沿用和修筑的山城相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在牡丹江沿岸崇山峻岭上修筑这样一道小长城。是颇费一番功夫的。在调查中,我们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大约需要土石15万立方米,超过了这一带任何山城和平原城的工程量,这就进一步说明修筑这条军事防线的重要性。
牡丹江边墙的防御方向在东北,即牡丹江下游及其东北地区,受其保护的政治中心在西南,即牡丹江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历史上在牡丹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建立封建制割据政权的国家有渤海、东丹、东真(东夏)。
渤海时期的军事城防设施,初期以建山城为主,当政权稳固之后,又建立了诸多平原城。多年来,吉林、黑龙江两省文物工作者,在牡丹江两岸的山区平原发现了很多山城和平原城。牡丹江边墙正处于渤海和黑水之间水路交通孔道的一侧,是军事必经之地,所以牡丹江边墙,初期可能是渤海为了防止黑水而建成的,当黑水败于渤海,其势力日益减弱以后,这道防线在渤海时期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辽天显元年( 926年),契丹灭渤海,改渤海为东丹国,改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为天福城。东丹即东契丹,在渤海故地统治不到三年,在天显三年(928年)便由天福城南迁到东平郡(今辽阳 ),并升东平郡为南京。以上情况表明,东丹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没有修筑这道边墙的时间和力量,也没有利用这道边墙的可能。
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当金廷内外交困之时,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在金故地建立东真国。金哀宗天兴二年(1833 年),蒙古大军攻破东真国南京城(吉林延吉市城子山古城),开元、恤品(今绥芬河一带)两路也先后收服。东真国历时十九年而亡。
蒲鲜万奴先是叛金降蒙,后又叛蒙自立,他很了解蒙古的势力,为维护东真政府的存在,必须防止蒙古的东侵,所以建国后,他利用蒙古和金廷争战而无暇东进的机会,抓紧时机喘息休整,并占据战略要地和军事设施,按自己的需要,对原有城址进行改筑或重建是可能的。正如他沿用诸多渤海山城一样,对牡丹江边墙也进行改修和沿用,以适应战略防御的需要。
综上所述,牡丹江边墙可能始建于渤海,东真国又改修沿用。其目的,初期是海渤的靺鞨为制止黑水靺鞨的南进。后期东真沿用,是为防止蒙古大军绕过张广才岭,从其北端顺松花江而下,继而逆牡丹江而上,向牡丹江中上游进发。
牡丹江边墙附近的出土文物,为上述推断提供了实物证据。鸾凤花鸟铜镜虽属唐镜风格,但验镜签押文字和押记证明,为金代用品无疑。“古州之印”有确凿印文和年款,是东真立国第二年,即1216年颁铸。“古州之印”的发现,不仅证明东真有古州建置,而且说明牡丹江边墙就设在古州境内。
(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1984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