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纂始末

编纂始末

编纂始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也给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70年代末期,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热潮在全国悄然兴起,它如一股春风吹到了边城牡丹江市。1980年 2月,市委决定成立牡丹江市志编审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牡丹江市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4 月,市志编审委员会领导小组组成,市委副书记张庆春任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从此,拉开了本市编纂地方志的序幕。
  《牡丹江市志》编纂工作,先后经历了基础建设、初稿撰写、总纂、评审出版四个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从市志办公室成立到1987年末,主要进行修志基础建设。一是建立机构,组织队伍。建办初期,同市档案局合署办公,借调部分人员开始工作。1982年 5月。市委第16次常委会、市政府第19次常务会调整市志编审委员会成员,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克孝任主任。市志办公室正式定编11人(市志8人、党史3人)。1984年7 月,市志编审委员会再次调整,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訾显章任主任。1985年3月,市编委将党史征集编制3人划出,成立独立机构。到1987年末,市志办公室编制11人,人员全部到位。此间,市直属各单位先后建立修志机构145个,全市修志人员达 800余人。二是调查走访,征集资料。市志办公室成立后。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广泛征集资料。修志人员分别到北京、上海、西安、重庆、杭州、石家庄、武汉、广州、大连、沈阳、长春等地,走访曾在牡丹江地区组织革命斗争和担任领导工作的李荆璞、李范五、李尔重、边伯明、褚志远、张超然、曹孟卜、夏钧、闫玉森等老共产党员,并深入市区及各县寻找经历牡丹江市重大变迁的历史见证人,了解各时期的情况,累计走访 300余人。同时。发函 300余封,多方寻求线索。这些老同志,以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为市志办提供大量的珍贵资料。有的甚至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到办里谈情况,送资料。修志人员还埋头档案馆、资料室,查阅各时期的报纸、杂志、文件、档案、书籍等,摘抄有关资料。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积累近亿字的文字、口碑资料。为使《牡丹江市志》真实反映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三是拟定篇目,指导编写。1981年 1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修志单位主管领导会议。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郝弼传达省委书记陈雷、李剑白在全省修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部署全市修志任务。2月,市志办拟定下发《牡丹江市志》分志编写提纲和篇目.作为各单位编写部门志的参考。市志办工作人员分头深入各单位,指导编写部门志。1984年 7月11日,訾显章市长主持召开市志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继昌,市人大副主任关春岐等到会听取市志办工作汇报,讨论《牡丹江市志》编纂方案,研究下步修志工作。11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修志工作总结奖励大会,表彰11个先进集体。50名先进个人,市委副书记孟庆祥到会讲话。1986年 6月14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副市长祁仲伟在会上讲话,市政府秘书长徐秉华做工作报告。会议进一步部署牡丹江市志、各县(市)志、各部门志的编写工作。到1987年末,全市已编写出80余部部门志,市志所需资料也基本收集齐全。四是培训骨干,提高素质。为培养修志骨干力量,市志办先后派人去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参加学习班,送入大专院校深造。市志办也于1982年和1987年两次举办学习班,培训本市和各县(市)修志人员,并邀请四川省张伯龄、本省王文举等著名方志学者来牡丹江市讲学。1984年10月24—29日,省志办公室在牡丹江市召开综合性城市修志工作会议,专题研讨如何编写综合性城市志。1985年8月2—10日。省志办公室在镜泊湖召开地理志研讨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陆天虹。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省志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张向凌等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教授罗来兴、副研究员李宝田和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于希贤做了专题报告。吉林、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武汉等省市代表参加会议。1986年 7月11——18日,《东北交通史》华北、东北片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59名代表参加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修志工作。市志办除全力做好会务工作外,还组织全办人员参加会议,以会代训,提高修志人员业务水平。七年来,经过一系列工作,为下步全面编写《牡丹江市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写初稿阶段。1987年12月初,正式成立《牡丹江市志》总编室,总编室下设 5个编辑部。分别负责综合、工交、财贸、党政、 文教等方面的志稿编写。 市政府聘任原副市长王璟琳为《牡丹江市志》总编辑。同时聘任了副总编辑。1988年1月8日,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牡丹江市志》编纂工作。会议决定,调整牡丹江市志编审委员会成员,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刁家运任主任;采取调入和聘请两条渠道充实修志人员;由市财政解决修志所需经费和车辆。刁家运提出,一定要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牡丹江市志的编纂工作。会后,市志办重新制定了编写方案,再次修订了市志篇目。同年 5月17—19日,省志办公室和省地方志协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城市志篇目研讨会,全省11个市、地志办公室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会上专题评议了牡丹江和齐齐哈尔两市市志的篇目。6月8日,省志办公室正式批准牡丹江市志篇目。至此,《牡丹江市志》编写工作正式开始。为保证修志质量和进度,编写工作实行“四落实”( 落实编写篇目、编纂人员、志稿质量、送稿时间 )制度。市志办公室的同志和编辑部人员分头深入各承志单位,一同筛选资料,一同按篇目落实编写任务。7月16 日,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树斌受市长刁家运委托,召开市志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市志办工作汇报,安排部署修志工作。11月3日,市政府召开《牡丹江市志》编纂工作会议,市直各单位主管领导和修志人员200余人参加会议。王树斌到会讲话,他要求各承志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修志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按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修志任务;要关心修志人员疾苦,解决修志中存在的困难。会上,市经委、财贸办、建委、人民银行四个单位介绍了经验,展览了几年来的修志成果。会后,市政府同各承志单位签订责任状,将修志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同其它各项工作一并检查。这次会议,对全市修志工作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编写初稿过程中,市志办多次召开初稿评议会、专题研讨会。解决修志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制订了初稿审定制度;绘制了牡丹江市志编纂进度一览表。到1989年末,牡丹江市志500余万字的初稿编写基本完成。
  总纂阶段。1990年起,开始总纂《牡丹江市志》。成立两个总纂小组。一组负责上层建筑类(上卷、下卷),一组负责经济基础类(中卷)。为适应总纂需要,市志办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有关编纂地方志的规定,制定了《牡丹江市志编写通则》、《牡丹江市志行文规范》等文件。为保证志书质量,总纂人员反复核对史实和数据,精心推敲字词句章,并亲自撰写部分章节。1991年,市政府将《牡丹江市志》总纂工作纳入一级目标管理,限期年内完成。全体修志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全力奋战,终于在1991年末,完成了总纂任务,将 500余万字的初稿修改为200余万字的定型稿。
  审定出版阶段。1992年新年伊始,《牡丹江市志》稿送入牡丹江日报社印刷厂。报社印刷厂职工夜以继日赶排字稿,各责任编辑密切配合加紧校对。经过四个月的奋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送审样本终于摆到了修志人员的案头。3 月26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曹广亮听取市志办汇报,充分肯定了修志工作, 当场解决了印刷经费及邀请全省专家审稿等问题。 并决定,对《牡丹江市志》实行五个层次审稿,即:省志办审定;市志编审委员会审查;全省各市、地志办专家评议;所辖各县(市)志办专家评议;承志单位领导、专家及撰稿人审稿。5 月初,《牡丹江市志》送审样本全部发至审稿人。5 月1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刁家运,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曹广亮,主持召开市志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安排部署审稿工作。刁家运向各委员部署审查志书任务,要求一定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审查。6 月10—11日,各县(市)志办的修志专业工作者汇集牡丹江市。共同评议《牡丹江市志》。6月16—19日.省志办在牡丹江市召开《牡丹江市志》稿评议会,省志办副主任编审姜照远主持会议,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绥化、松花江、伊春等10个市、地的志办领导及专家参加会议。省志办梁文玺、杨趾范、柳成栋、张殿民、关华等同志出席会议。刁家运市长、李朝瑞秘书长、纪涛副秘书长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既是审定《牡丹江市志》稿的评议会,也是编纂综合性城市志的研讨会。与会人员高度评价并肯定了《牡丹江市志》稿,同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坦率诚恳地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为切实保证《牡丹江市志》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会议结束后,全办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修改之中。同年 9月2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3周年前夕,《牡丹江市志》稿全部修改完毕,送省志办审查批准。根据省志办审查意见,再次进行了修改。11月,送交印刷厂,正式排印。
  《牡丹江市志》从筹备到出版,历时13个春秋。13年来,广大修志工作者为牡丹江这部230多万字的系统工程,艰苦奋战,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智慧。当年豆蔻年华的青年人已步入中年,而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却已两鬓染霜。一批离休老干部放弃高薪聘请和怡养天年的时机,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毫不犹豫地投入修志行列,为完成这一宏大的科学著作,贡献自己的余热。眼望这即将成熟的硕果,人们又怎能忘记未睹志书身先逝的李承荣、安凤仪、庄严、尚北星、王枫等老同志!
  13年来,市委和市政府历届领导,亲自抓修志工作,亲自担任市志编审委员会领导,定期安排部署全市修志工作,及时解决修志中存在的困难。各承志单位建立机构,配备专人,积极提供资料,按要求反复修改志稿。市档案局、统计局、地名办、党史办和牡丹江日报社印刷厂等部门大力支持修志工作。特别是市财政局,在全市财政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解决修志所需经费,保证了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整个编纂过程中,省志办公室王文举、梁文玺、柳成栋等专家,始终给《牡丹江市志》以热情关注和指导。还有其他社会各界人士,也都为《牡丹江市志》早日问世,默默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牡丹江市志》的编纂成功,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昨天创造历史的人们今天又记录了历史!
  愿《牡丹江市志》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改革开放中做出贡献。我们期待着社会这一巨大回音壁的声响,从中捕捉符合时代要求的音符,以期在第二部《牡丹江市志》中,谱写出更加美丽的历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