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轻工体制改革与发展

轻工体制改革与发展



  【轻工体制改革与发展】 1986年,轻工系统认真贯彻“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八字方针和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按上级部署,结合轻工系统的具体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打破“大锅饭”,解决分配上的平均主义。(1) 建立了以承包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搞好责、权、利和国家、集体、个人的两个三结合;(2) 改革工资、奖金分配办法,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奖勤罚懒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3) 划小核算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取消部分企业的共负盈亏,比较合理地处理了大集体和小集体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如帐篷厂把长期亏损的靠垫车间承包给车间主任,不但扭转了亏损局面,还盈利 1万多元。该厂还在板房车间实行了质量计件工资制,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打破长期沿用的国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按集体经济的特点和性质,恢复集体企业的管理办法。(1) 恢复了集体经济的管理办法,充分体现了集体经济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生产上的多样性,经营上的灵活性;(2) 推广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变过去封闭型企业为开放型企业。服装一厂与香港华美公司联合,带料加工西服裤12万条。编织袋厂与石化总厂联合协作,已初步体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优势;(3) 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把改革和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后劲。龙凤轻机厂根据市场需求,发挥本厂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大桶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已就绪。帐篷厂在老产品板房滞销的情况下,积极开发新产品。溶压粘合衬布项目1986年已投入试生产。
  三、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小型国营企业实行开放经营,按照“全民所有,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原则进行管理。进行了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在改革企业领导体制上进行了尝试。试点单位大同酒厂以厂长为主组建了生产指挥系统,在职工民主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厂长的决策指挥权。使该厂生产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轻工系统推行厂长负责制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