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种植业
种植业
【粮豆生产超额完成年计划】 1986年,大庆市农业生产进一步调整了农作物布局,适当扩大了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7.49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2.6万亩的73.5%,比1985年减少1万多亩,下降0.9%。总产量为1.46亿公斤。除和平种畜场外,粮豆总产量为1.41 亿公斤,完成年计划1.27亿公斤的111%。
在粮豆作物中(不包括和平种畜场),粮食播种面积为 77.5万亩,比1985年少种1.5万亩。总产量为1.24亿公斤,比1985年增产1300万公斤,增长 11.7%。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38.1万亩,比1985年增加2000多亩。总产量为8257.6万公斤,比1985年增长 29.2%。小麦播种面积为20.8万亩,总产量为1751.3万公斤。大豆播种面积为13.9万亩,比1985年多播1万亩,增长7.7%。总产量为1697.9 万公斤,比1985年增加560.7万公斤,增长49.3%。
【经济作物生产获较好收成】 1986年,大庆市共播种经济作物12.45万亩(不包括和平种畜场),比1985年的12.52万亩少种 700亩。这一年,虽遇到了低温、冷害、冰雹、内涝等自然灾害,但在全市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济作物生产仍然获得较好收成,绝大多数作物产量都高于1985年。
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共播种3.8万亩,比1985年少种2.5万亩,总产量285.82万公斤,增长23%。其中,向日葵播种2.9万亩,比1985年少种3万亩,总产226.3万公斤,比1985年增加11.3万公斤,增长5.2%。甜菜播种7.39万亩,比1985年少种1.31万亩,产量7165.5万公斤,比1985年减少109.9 万公斤。其它经济作物共播种1.24万亩。
【农业灾情】 1986年,大庆市农田遭受自然灾害的面积为37.3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9.3%。其中,遭受旱灾的农田11.6万亩,水灾 4.98万亩,涝灾12.97万亩,风灾0.16万亩,雹灾2.55万亩,霜灾1.2万亩,病虫害3.85万亩。由于这些灾害造成农田减产面积达35.93万亩。其中,减产3—5成的农田16.47万亩,减产5—8成的农田7.8万亩,减产8—9成的农田3.85万亩,减产9成以上到绝产的7.81万亩。
【农业技术推广促进了农业稳产】
1986年,大庆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农业技术为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关键性增产技术措施,对全市科学种田、农作物高产稳产起到促进作用。全市共示范推广12个农业技术项目,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为当年粮豆增产服务的6项。利用这些科研成果种植的面积分别为:晚熟“吉字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23000亩,水稻早育稀植技术1210亩,大豆“早晚密”垄作栽培技术29250亩,锌肥拌种技术141700亩,农田化学除草66618亩,应用拌种防治禾谷类黑穗病技术96480亩。
2、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革耕作技术的2项。其中,对174200亩旱地实施了土壤耕作技术,对25185亩玉米实施了间种草木栖技术。
3、为探索粮豆增产新途径的示范项目。测土配方施肥 2亩,水稻试种6.5亩,甜菜地膜覆盖35亩,甜菜纸筒育苗25亩。
以上共计657711.5亩,占1986年播种面积125.8万亩的52.3%。这些示范推广的农业技术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尤为明显的是,使用晚熟“吉字号”玉米栽培技术的农田,平均亩产370公斤,比当年使用“龙字号黟玉米的农田每亩多产190公斤,增产51.2%。
【农业技术研究取得新成果】 1986年,大庆市农牧渔业局下达科研项目18项。其中,种植业8项,畜牧业7项,水产业2项,农业生态环保1项。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还承担了市科委下达的6项农业技术研究课题。全年共完成试验、研究课题18项,取得市级科研成果4项。
一、草木栖综合利用的研究。该项技术由市农科所研究,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获1986年大庆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二、无公害秋菜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研究,获1986年大庆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至1986年试验示范面积4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00万元。
三、市畜牧总站主持的“牛同期发情试验”,获1986年市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四、市种子公司主持的“玉米、小麦、大豆引种试验”获1987年市政府新技术推广一等奖(该项为1986年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