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事业
水利事业
水利事业
【水利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1978年以来,大庆市注意兴修水利,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期间,全市比较重大的水利工程有;南引水码头工程、勃尔根拦鱼坝工程、西大海引水干渠工程、西排干工程、中排干工程、东排干工程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抗御自然灾情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1986年末,全市农用机电井已达1109眼,比1978年的 825眼多284眼,增长34.4%;配套井883眼,占总机电井的79.6%;完好井达730眼,占配套井的83%。有水库5座,蓄水量1536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0.12万亩,其中,机灌面积 0.54万亩,电灌面积8.89万亩。1986年春播,全市坐水种面积35万亩,是1978年4 万亩的8.75倍。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证了大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大庆泄洪工程建成】 大庆市泄洪工程是黑龙江省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之一。该工程由大庆石油管理局公路工程公司机械大队承担,从1986年10月下旬开工,经过35天施工,开沟 9.1公里,推土65.4万立方米,于11月末建成。
这项工程位于肇源头台乡、古恰乡附近,与松花江支流接壤。它的开通,对解决整个大庆地区排水难的问题,保证葡萄花南部油田正常生产及当地农村免受洪水灾害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渔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大庆市共有水面45万多亩,大部分属于含碱泡泊。随着大庆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水质的逐步改善,到1986年末,全市养鱼水面已达24.5万亩,其中1984年以后新建养鱼水面15万亩,与1983年前累计21年间建成的养鱼水面相比,增长 1倍多。全年产鱼179.2万公斤,完成年度计划的119.4%,比1985年的157.1万公斤增长14%。还首次产鱼种1152万尾。
1986年,大庆市渔业生产的发展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成绩:
一是全市10个养鱼基地建设基本成型。其中有市鱼种试验场、龙凤区三永渔场、牧工商一牧场渔场、大同区南引水库渔场、让胡路区(哑葫芦、喇嘛甸镇)渔场、大同区沙家窑、双榆树渔场、采油六厂渔场、乙烯民建渔场、石化总厂农工商公司红旗泡渔场、大庆水库。这些渔业生产基地拥有养鱼水面21.3万亩,占全市养鱼水面的 77%,是大庆市渔业生产的主体。渔业生产基地的配套建设有鱼种池2900亩,年生产鱼种能力达1800到2000万尾;有正在新建的饲料厂8个,其中有1个已投入生产。全部建成后年产鱼饲料可达1000万公斤,按照1公斤料0.5公斤鱼的比例,可为500万公斤商品鱼提供饲料。
二是高产精养实验首次获得成功。为探索高寒地区大中型水面实行高产精养,1986年首次在龙凤区三永水库4000亩水面实验。在黑龙江省水产总公司的支持下,5月份投鱼苗4.5万公斤,200 万尾。由于这种人工精养在全省还是试验阶段,困难比较多。经过渔业人员的艰苦努力,采取科学管理方法,使精养实验获得成功。在长途运送鱼苗时,采用塑料袋充氧运鱼新技术,使4.5万公斤的鱼苗从哈尔滨市运到渔场后成活率达92%。经过渔场人员的精心饲养,收到明显效果。当年捕鱼30多万公斤,平均亩产达75公斤,收入7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