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
供销
供销
【供销系统购销两旺】 1986年,广大供销职工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城市,把支援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放在首位,积极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经济中主渠道的作用。扶持农民发展种、养、编、采等10个生产项目,建立黄麻、长毛兔、肉鸡等生产基地。组织农民采集野生韭菜花1万斤,中草药材83种,价值达30多万元。全年农副产品收购额完成587.4万元,比1985年的250万元增加337.4万元,增长57.5%。收购羊毛3678担,比1985年增加1388担,增长37.7%。收购牛马皮3787张,比1985年增力12688张,增长60.6%。收购羊皮9338张,比1985年增加2927张,增长45.7%。收购狗皮1975张,比1985年增加1274张,增长 182%。一些主要品种收购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工作做得比较好。1986年农用生产资料总值完成1169.4万元,比1985年的609万元增加560.4万元,增长47.9%。供应化肥13479吨,比1985年增加4950吨,增长58%。农膜350吨,比1985年增加303吨,增长6.8倍。农药56吨,比1985年减少22.3吨,下降71%。农机具20万件,比1985年增加 5万件,增长33.3%。其它农用生产资料都有较大的增长,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供销系统各项经济指标也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固定资产总值为824.5万元,比1985年增加229.6万元。商品购进完成11883万元,比计划增长69.7%,比1985年增长129.2%,其中,废品收购完成948万元。商品销售完成12670万元,比1985年增加4210.6万元,增长30.96%,实现利润272.1万元,比1985年增加68.1万元,增长2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省供销系统首位。
【调整经营结构】 供销社是以从事农村商品经济为主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经济联合体。1986年,市供销系统从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积极努力搞好经营和服务。打破经营分工、经营层次和行政区域限制,积极参与市场调节,努力扩大经营范围。改变过去单一的零销业务,普遍开展批零兼营业务。全市批发品种1100个,批发金额达 150万元,为乡镇集体、个体工商业户进货提供了方便;广开进货渠道,减少环节,加快了商品流通。全年供销系统从厂家直接进货金额达4088万元,超额完成172万元,比1985 年增长11.5%,占全部商品购进的34.4%;突破封闭式的经营方式,扩大横向经济联合,和辽宁、深圳、青岛、齐齐哈尔市等省、市的18个厂家建立了联营经济,联营品种有家电、涂料、汽车配件、十特产品等,总金额达 300万元;开拓社办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增设工业网点26个,产品品种由1985年的 8个,增加到45个,全市社办工业总产值实现447万元,超额74.5%完成全年计划,比1985年增长14.5%。实现利润81.7万元。废旧物资回收网点98个,收购金额946.3万元,废旧物资加工创产值130万元。销售额由1985年的621万元,增加到1063万元,创利税134.8万元。炼油工业是对回收的油田落地油进行分馏加工,产品产量由1985年的121吨,提高到546吨。小型食品工业有25个,其中21个分布在农村基层供销社,产品有各种糕点、豆制品、挂面、白酒等20个品种,年产值103万元,比1985年提高36%。实现利润7.2万元。
【开展“四清一建”工作】三1986年,市供销系统开展了清商品、清资金、清帐目、清财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工作。清查出存大销小、质次价高、冷脊呆滞、残损变质、超保存期商品576种,价值461.5万元,处理有问题商品374.1万元,占有问题商品的81.1%。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对市场预测不够,管理失控,重复盲目进货;二是单纯追求销售,重大轻小;三是各项制度不健全。市供销联社针对存在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印发了《大庆市供销联社系统企业管理条例试行草案》,对商品、资金、财产、帐目、建制、奖惩等都做了原则规定,试行后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