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金融
概述
【概述】 1986年,大庆市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年银行存款余额达16.7亿元,比1985年增加3.2亿元,增长24.16%。贷款余额达16.8亿元,比1985年增加 6.3亿元,增长38%。全年净投放货币2.5亿元,比1985年增力114400万元,增长21.2%。新增储蓄网点54个,全市储蓄所发展到83个。为扩大信贷资金,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945万元。
一、流动资金贷款大幅度增加。 1986 年,各银行本着有紧有松、择优扶植的原则,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1.98亿元。其中发放工业贷款7.7亿元,比1985年增加2.7亿元,增长53.4%。商业贷款3.8亿元,比1985年增加5300万元,增长13.9%。主要支持了石油生产企业和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发展及扩大生产。
二、开辟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集聚资金。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进城,支持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办储蓄,委托邮政部门办储蓄,以及银行同企业合办储蓄,工商企业开展直接集资活动等,很快出现了一个业务交叉,相互竞争、大力集资的局面。到年底,全市共增加储蓄机构54个,全年储蓄存款比1985年净增 1.46亿元,增长31%。其中定期存款比1985年增长1.63% 。市保险公司增加了肉兔、家禽等险种,拓宽了农村保险领域。全年共收入保险费1599万元,比1985年增加52.9万元,增长 49%。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使全市经济发展所需的正常资金基本得到满足。
三、建立了资金横向融通网络,初步发展了金融市场。这项工作是从人民银行组织开始,发展成以专业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为主体的短期金融市场。然后,发展到跨地区、跨省际的资金融通网络。形成了以下4个资金市场,(一)以人民银行为主,参加东三省6城市的资金协作网;(二)以专业银行为主,参加省中部地区经济联络网;(三)省西部四行资金拆借市场;(四)农村信用社之间的拆借市场。1986年,全市共融通资金3.43亿元,对于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贤金使用率,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建立区域票据交换中心,加速资金周转。为加快结算凭证传递速度,提高社会资金效益,大庆市根据各专业银行机构设置状况,制订了《大庆市各专业银行同城票据交换试行办法》,把市辖 5个区各专业银行办事处(因距中区较远的暂未参加)全部纳入区域票据交换的范围,先后增设了“待清算票据款项”等会计科目,使市内各区之间频繁的异地结算成为同城结算,缩短在途时间,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活跃了城乡经济,受到企业和农村信用社的欢迎。到年底,直接参加区域票据交换的行、处、所、社达10家,月交换金额达4014万元,使在途资金提前2—8天入帐。
五、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加强金融宏观控制。1986年,按省行统一规定,在“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基础上,下放一些管理权限,对专业银行计划内贷款和临时贷款下放到市级人民银行。专业银行实行计划与资金分开的“双线控制”,在批准的信贷规模内,专业银行自行组织资金实现贷款计划,自求资金平衡,人民银行不包专业银行资金。从管理体制上,市金融系统内部,初步解决了资金上的“大锅饭”问题,各专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广泛筹集资金和合理使用资金,信贷资金的自给能力提高,1986年末,全市各专业银行、信用社存款总额达11.69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25亿元,增长24.16%。贷款总额11.70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增长 19%。同时人民银行积极发挥资金的调解职能,全年对各专业银行累计发放临时贷款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