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高瑞琪
高瑞琪,男,汉族,1940年 1月出生于山东黄县,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共党员。历任新疆南疆会战指挥部技术员,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副院长。20多年来,一直从事石油地质实验和石油勘探理论研究工作,与其他人员合作出版了古生物和陆相生油方面的两本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6篇,编写科研报告17篇,共近百万字。在大庆的油气勘探和石洫地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贡献,1983年被评为开创大庆油田新局面的模范标兵及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84、1985两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工作中他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不断探索新领域。他查阅 400多篇中外文献,应用40项地质和27项地球化学指标,从 6个方面论证了松辽盆地自垩纪沉积的陆相性质和生油特征。通过多次试验对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以石油地球化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松辽盆地石油地质规律的新认识,用石油生成和分布的理论指导了油气勘探。
在学术思想上,他敢于冲破一些老框框、老观念的束缚,不断摸索新的勘探理论。他反复研究了国外 7种生油量计算方法,结合松辽盆地的资源预测,提出了用干酪根裂解烃产率系数计算生油量的新方法——三T法。他通过整理大庆20多年钻探方面的3.4万多个地质数据,2137块次样品资料,详细研究了松辽盆地生油门限、深层气、厚生油层排烃、浅层生油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经过勘探实践证实了这些观点的正确,发现了新的勘探领域和新的油气区带。他担任副院长以后,又撰写出《陆相石油的生成与特大的油气田的形成》的论文,在亚非石油地球化学会议上发表;《一种松花粉的地球化学特征》的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都受到与会同行的好评和国外专家们的赞誉。
刘永胜
刘永胜,男,汉族,1956年 8月20日生,山东平度县人,1972年参加工作,1980年入党。历任石化总厂裂化车间操作工、班长、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他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模范行动带动大家,为炼油生产不断做出新贡献。1976年到1985年连续10年被评为石化总厂先进生产者,1980年到1985年被评为石化总厂优秀党员、大庆市劳动模范,1980年曾被评为省质量标兵,1981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永胜所在裂化率间的炼油装置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性。为此,他每次当班都提前30分钟到岗,认真检查操作指标和设备。1984年以来他顶岗 450个班,发现和避免生产事故13起,其中重大隐患 4起。他刻苦学习炼油工艺,同其他人一起,成功地解决了轻油收率低的问题,全车间每天可多产轻柴油18吨。他提出5项技术革新方案,被车间采纳2项。他担任操作员期间控制的3 种产品、5项质量指标,合格率一直保持 100%,创装置开3220年的最高水平。在检修中,他拣最脏最重的活干。1984年在清塔时,塔盘之间距离80厘米,只得跪在那里干,在全身衣服被油浸透的情况下,连续干了 7个小时。每次装置开工时,他经常昼夜守在工地,咽了就坐在那打个盹,直到开工正常。在危险关键时刻他敢于挺身而出。1985年 5月,因设备原因,一台泵着火,为了扑灭火灾,他冒着火冲了上去,在其他人员的协助下,关上泵的入口阀,切断油源,扑灭了大火,当他从泵房走出来时,脸上眉毛、胡子都被火燎焦了,他的这种献身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
韩秀山
韩秀山,男,汉族,1955年 4月出生,辽宁省凌源县人。1976年入党,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大庆,被分配搞地震工作。他先后当过地震队的放线工、钻井工、爆炸工、地震队队长和党支部书记。连续几年被评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1983年到1985年连续8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79年 1月,他当钻工时,工作中右手指被钻杆砸断,他没休息一天。公司领导考虑他右手伤残工作不便,调他到公司和机关当纪检干事,但他坚决要求到地震一线工作。公司领导支持了他的行动,提升他到2282地震队当队长。当队长后,他以身作则,既指挥生产,又跟班顶岗。一次,他在公路指挥车辆前进时,被其他单位的汽车撞倒在地,昏了过去,腿和腰全肿了。大家要送他上医院治疗,他坚决不肯,第二天拄着竹杆又出现在工地上。后来,他得了肺囊肿病,多次吐血,仍坚持工作,以致倒在工地上。1983年春节前夕,他 4岁的儿子患病发烧,爱人让他帮助照顾一下,但他想到海&尔生产前线还有10几名职工不能回家过春节,需要他组织在队职工过好节日,于是他说服了爱人,毅然奔赴海拉尔。孩子的病由于耽误了治疗时间,病情日益恶化,一封封加急电报催他回来。当他回到家时,孩子只用微弱的声音叫了一声爸爸,就闭上了眼睛。第二天,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告别了妻子,又返回了前线。
1984年,他到比较后进的2280地震队当支部书记后,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使这个队很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跨上公司双文明单位行列。大家称赞他矗只要他出现在那个单位,那个单位就会改变面貌。”
张新兰
张新兰,女,汉族,1946年 6月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196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采油二厂四十三队井长。她在采油队兢兢业业工作21年,被群众誉为热爱采油事业,不离采油一线的好井长。1981年到1985年连续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3年到1984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新兰,立足本职,为油大干。1985年在石油部开展的“创金牌”活动中,她主动接管了4 口二类井。其中有两口井是刚刚作业完了的“油葫芦”井。为了尽快改变这几口井的面貌,她白天黑夜在井上千,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 4口井很快都达到一类水平。为了掌握油井变化情况, 1个月时间里,她经常夜间上班,咽急了就在计量问躺一会。由于劳累过度她得了浮肿病,但仍坚持工作,保证了油井正常投产。仅1985年就义务劳动92个工作日,有34个星期天全在井上度过。她的孩子较小,爱人又长期不在家,繁杂的家务劳动全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为了不影响工作,张新兰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做饭,提前安排好家务。她带的 4个徒弟,在她的影响下,不甘落后,都已成为井组骨干,有2人还被评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