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滨县“科技兴农”初见成效

绥滨县“科技兴农”初见成效



  【绥滨县“科技兴农”初见成效】 1990年绥滨县被国家科委列为 391个“科技兴农”重点联系县之一,被省科委列为全省“科技兴农”高产示范县之一。1990年绥滨县认真实施了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兴农”战略措施,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年粮食总产达165 459吨,比1989年增长34.45%;亩产平均195公斤,比1989年增长32.9%。其中 20万亩高产攻关田总产达51 000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 30.8%;亩产达 274.5公斤,比一般地块增长41.5%。该县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8 677 万元,比1989年增长31.6%。其中20万亩高产攻关田产值达3 320万元,用占全县20%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县种植业43.5%的产值。
  绥滨县“科技兴农”的主要特点:一是大力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1989年1O月,该县召开有100多A参加的“科技兴农”研讨会,在会上宣读40篇论文。这次会议为全县“科技兴农”大造了舆论。1989年11月至1990年 1月,该县在电视台举办了长达三个月的“科技兴农论坛”专项节目。在专项节目中播放了研讨会的论文、本县和外县的高产典型,还聘请专家、学者和创高产的能人讲授“科技兴农”的基本知识和经验。1990 年初,该县组织320名干部深入各村屯,在村干部和农民中开展半个月的“科技兴农”大讨论,并发出 2 000册“科技兴农”宣传题纲。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科技兴农”的指导思想、意义和奋斗目标基本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实施科技兴农方案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1990年初,该县制订了《绥滨县科技人员为科技兴农服务的优惠政策》、《科技人员参加农业技术集团承包的有关规定》。该县明确规定:凡参加承包的科技人员,完成承包的技术指标后,除向承包户按亩提取服务咨询费(水稻每亩0.5元,其它作物每亩0.2元)外,超过承包产量指标的1%,每人奖励 500元,以此比例递增。外地来该县连续三年参加技术集团承包的技术人员,除享受本地科技人员一切待迂外,对有突出贡献的可安排一名子女就业。由于政策吸引,该县全年有60多名科技人员进入农业生产主战场,其中参加农业技术集团承包的有45人。年过半百的高级农艺师郑国忠,承包13个村屯84户承包的攻关田,全年在乡下讲课和技术指导五个多月,受到群众好评。三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1990年该县通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民学习室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一万多人次,发放科技教材 1.5万多册,并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传播科学技术。经一年的培训,全县已有230 名农民获得中、初级技术职称,有近万名劳动力掌握了 1至2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该县还投资200万元和东北农学院、双城畜牧学校联合创办“绥滨县农业技术学校”,设农艺三个班,畜牧一个班。1990年已招生 200人,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县每个村培养出2至3名合格的农业技术人才。四是强化“科技兴农”服务体系。1990年该县以统一、协调、效能为目标建立“科技兴农”管理和服务的四个体系:①建立了由县、乡、村主要领导和专家顾问参加的决策指挥体系。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和科委、专家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协调全县“科技兴农”日常工作。县政府组建了全县农业技术集团承包总团,总团下设10个分团,每个分团由一名副县级干部任顾问。②建立了专家和 60名县乡村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的农技推广体系。 ③建立了各业务口主管副县长牵头的“科技兴农力物资、资金供应服务体系。④建立了由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学会联合体组成的农民“科技兴农”自我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