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综述

鹤岗矿务局

综述



                  ·综  述·
  【矿务局概况】 1990年鹤岗矿务局的基本现状是:
  职工队伍 1990年矿务局全部职工期末人数为106 007人,其中固定职工 93 066人,占全部职工的87.8%;合同制职工12 776人,占全部职工的12%;临时工 165人,占全部职工的0.2%。按生产岗位分:井下工人38 817人,占全部职工的36.6%;井上工人 67 190人,占全部职工的63.4%。工业生产102 068人,基本建设 3 939人;工人88 846人,干部17 161人。按工种分:矿工和学徒工65 237人,占全部职工61.5%;技术人员2 215人,占全部职工的2.1%;管理人员7 348人,占全部职工的6.9%;服务人员19 108人,占全部职工的18%;其他人员12 099人,占全部职工的11.5%。
  行政机构 1990年矿务局系统的管理机构为:矿务局机关设安全监察局、技术经济委员会、生产技术处、机械化处、计划处、开拓技术处、地质测量处、基本建设处,规化设计处、财务处、审计处、劳动工资处、干部处、监察处、综合利用处、小井处、房地产生活福利处、卫生处、教育处、公安处、总调度室、办公室、信访处、调研室、工程质量监督站、通风救护处等处室。辖兴安煤矿、新一煤矿、富力煤矿、兴山煤矿、南山煤矿、峻德煤矿、大陆煤矿、岭北煤矿、选煤厂、十三厂、机电总厂、水泥厂、煤矿建设工程处、建筑安装工程处、热电厂、林业处、铁路运输部、煤炭销售公司、物资供应公司、煤气公司、水电公司、多种经营集体企业总公司、总医院、地质队、结核防治院、职工工学院、煤炭财经学校、矿技术工人学校、矿师范学校等基层单位。
  局级干部名表
  1990年鹤岗矿务局局级干部名表:
  党委书记 史文盛
  局 长 吕伯春
  党委副书记 张鸿业 王春禄
  副局长 房燕海 李桂森 姜 健 宫开坤 李国玺 赵友成 金克宁
  局总工程师 钱立民
  局总会计师 王顺详
  局总经济师 张占武
  流动资金 1990年末矿务局实有流动资金总额 44 244.4万元。其中,国家流动资金3 384万元,占流动资金总额的7.6%;银行借款额为14 535万元,占流动资金总额的 32.6%;临时周转资金26 325万元,占流动资金总额的59.8%。
  固定资产 1990年末矿务局实有固定资产原值255 99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67 56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比6年总承包前增长107 000万元,增长 42%。在增长的固定资产原值中,国家投资增加:55 000万元,占51.4%;矿务局自筹资金增加52 000万元,占48.6%。
  技术装备 1985年至1990的6年,矿务局自筹资金 32 185万元投入技术装备改善,到1990年全局已形成8套综机、28套高档普机的机械化生产格局,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79.84%,初步构成生产集中化、装备重型化、系统简单化的现代化大生产部局。
  原煤产量 1990年矿务局实产原煤1 750万吨,完成国家计划的113.66%。全局 8个煤矿均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其中兴山煤矿实产原煤为2 275 200吨,完成国家计划的127.11%,成为全局原煤总产超产幅度最高的企业。在全局煤炭总产中,大井产量完成15 189 179吨,完成承包计划的101.26%。
  原煤质量 1990年矿务局原煤灰分累计为21.07%,比国家计划下降 1.5个百分点;原煤含矿率累计为0.78%,比国家计划下降0.02个百分点。商品煤灰分累计为 17.21%,比国家计划下降1.29个百分点;商品煤含矸累计为0.16%,比国家计划下降 0.29个百分点。兴山矿、南山矿、新一矿、富力矿、大陆矿、峻德矿、兴安矿的原煤灰分和商品煤灰分普遍比国家计划指标低。峻德矿原煤灰分比国家计划指标低3.86%,商品煤灰分比国家规定指标低3.89%。各矿的原煤含矸和商品煤含矸也均比国家计划指标低。其中大陆矿原煤含矸率比国家计划指标下降 80%,商品煤含矸率比国家计划指标下降65%。  



             矿务局党委书记史文盛(右一)在井下
  原煤成本 1990年矿务局原煤总成本为99 175.2万元,比承包计划增加4.5%;比1989年总成年增加 20.4%。全局各矿原煤总本成普遍比承包计划增加,其中南山矿原煤总成本比承包计划增长16%。1990年全局原煤单位成本累计完成64.32(元/吨),比承包计划增长 1.7%。全局各矿原煤单位成本普遍增长,其中峻德矿原煤单位成本为75.02(元/吨),比承包计划增长30%。
  物资材料消耗 1990年矿务局吨煤材料费累计完成16.51(元/吨),比国家计划增长4.3%;储备资金占用累计8 542.62万元,比计划增长4.1%;原煤坑木累计完成41.62(立米/万吨),比计划降低 16.76%;原煤火药累计完成 4.068 (吨/万吨),比计划降低 8.5%;废钢铁回收累计11 793吨,比计划多回收8.5%。全局40种定额(量)材料中,有34种比国家计划降耗。
  利税完成情况 1990年矿务局上缴国家税金额4 718.4万元,其中产品销售税金3 145万元,资源税 1573.4万元。全年计划利润总额为(一)4 731.2万元,基本上实现了增支因素的自我消化、自我承受,在逆境中求发展。
  先进典型 1990年11月 8日中共鹤岗矿务局委员会、鹤岗矿务局颁布《关于授予1990年度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决定》:
  一、授予南山矿、兴山矿、大陆矿、选煤厂、十三厂、水泥厂、技工校为先进矿、优秀厂、规范化学校的光荣称号。
  二、授予“勇攀高峰的兴安矿综采一区”、“能征善战的南山矿一采区”、“优质高效的富力矿一开拓区”、“精益求精的兴山矿机电区”、“优质服务的兴山矿运输区”、“严细成风的新一矿通风区”为全局样板区光荣称号。
  三、授予“南山矿一采区232创一流采煤队”、“大陆矿开拓区702铁循环掘进队”、“富力矿二采区好配角机电队”、“兴安矿运输区急先锋轨道队”“新一矿通风区好哨兵瓦检队”为全局五大明星队。
  四、授予峻德矿综采二区、机电总厂动力科电气班等86个区(科)、班组为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五、授予姜玉华等10人,李广忠等90人,王厚同等 1 074人为特等劳动模范、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1990年鹤岗矿务局职工统计表
                                     单位:人



                                       续表



             1990年鹤岗矿务局职工岗位构成
                                     单位:人



                                       续表



             1990年矿务局职工人数增减变动情况
                                     单位:人



  【矿务局全面完成第一轮总承包任务】 1985至1990的 6年,矿务局全面完成了与东煤公司第一轮总承包任务。该局在第一轮总承包的 6年中,在局、矿、井三级层层实行了以集团任期目标承包为主要形式,以“三包” (包大井产量、包利润、包后劲即开拓巷道进尺及移交新区煤量)“六定”(定安全、定质量,定效率、定设备完好率和巷道失修率、定储备资金平均占用额、定原煤单位成本)“一挂”(职工工资总额与利润指标挂钩)为主要内容,以 “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利全留、减利自补”为原则,以国家、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利益兼顾为指针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项制度贯穿到全局上下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为使承包落实,矿务局进行了领导体制、利益分配、管理机构、用工制度、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引入了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把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下放到基层,并围绕承包经营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承包经营责任制由最初的粗包,逐步深化为既有连贯、稳定性,又有阶段性;既有任期目标责任制,又有任期终结审计制;既有风险抵押,又有政策的倾斜度和透明度;既有经济奖罚,又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素质全面提高,企业总承包的6年成为企业总体效益推进的历史最好时期。
  1990年是矿务局6年总承包最后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该局认真总结前5年承包的成绩、经验和失误、教训,决定坚持推行以矿长(厂长)任期目标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体的群体承包,并把工作重点放在深化改革、完善承包和理顺内部经济关系上。一是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又要注意防止出现内部分配不公,建立和完善“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新机制。在利益分配上,以吨煤含量包干为前提,实行固定工资砍块包干和吨煤工资含量包干两个单元的工资结构,和以计件工资为主体的多种微观分配办法。工资分配档次坚持“一线高于二线、二线高于三线,井下高于地面”的原则,在奖金分配上,以矿务局宏观控制为主,对下适当放宽权限,以吨煤0.10元的额度放给矿长,实行内部微调政策。全局副总工程师以上干部实行奖金总额封顶,并实行段队长高于井区长、井区长高于矿(厂)长的“倒宝塔”式分配层次。工资奖金分配直接和盈亏指标挂钩,即当月盈亏指标完不成的,全月不得奖金,并按比例扣减包干工资含量。同时,改革了农民轮换工生活福利待遇制度,规定农民轮换工的生活福利待遇与固定工相同,稳定了一采掘工队伍。二是在内部经济利益分配上,坚持“富局先富矿”的经营思想,利用经济政策导向不断激励矿厂增收增产,节支降成。全局矿井实行了超产、超掘奖励补贴政策,并严格实行实物量和价值量双结构承包。实行煤矿40种定额材料超计划投入加价的办法,对降低物耗、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完善全民办多种经营政策,鼓励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对开发小井的单位由局筹集资金吨煤给预10元补贴,对销售小井煤吨煤给预20元补贴,并允许矿厂对小井利润实行“四、三、三”分成。1990年全局小井产量达28.9万吨。四是进一步完善内部承包经营风险机制。在承包方式上实行矿厂长任期目标风险抵押承包。全局科级以上干部在承包期内交纳一定数额的风险抵押金,并和盈亏指标直接挂钩;采煤队推行工人月份拿出一定数额的工资实行浮动分配承包,实行包机组、包块段、包开拓巷道等单项承包;工区实行建房栋号包干、劳务项目费用包干;局矿两级机关行政经费实行砍块包干等。五是增强约束机制。1990年末,经过终结审计,对承包集团成员进行了调整,实行择优选用。
  1985至1990的 6年总承包,特别是1990年的深化改革、完善承包,促进全局整体效益达到最好水平。主要标志是:
  一、煤炭产量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速度。1985至1990的6年间,全局累计生产原煤9 690万吨,比国家计划增产原煤880万吨,平均每年以50万吨的速度递增。1990年生产原煤1 750万吨,比总承包前的1984年增产20.64%。
  二、实现了采掘平衡,积蓄了生产后劲。1985至1990的 6年间,全局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8 773万元,平均每年完成13 129万元,先后移交了兴安矿三水平、新一矿三水平、南山矿二水平、兴山一井和二井的建设延深工程,共增加生产能力406万吨。6年间共完成开拓进尺14.85万米,平均每年移交新区煤量1 680万吨。
  三、整顿劳动组织,优化劳动组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85至1990的 6年间,全局对用工制度进行了改革,在一定范围内废止了固定工制度,实行了招聘制、合同制和农民轮换工制度。 通过整顿劳动组织,择优上岗,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990年全局全员工效率达到1.417吨,此承包前的1984年提高44%。其中回采工效率达到5.7吨,比1984年提高19.8%。
  四、原煤深加工创历史最好水平。1985至1990的 6年间,矿务局把原煤深加工,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6年间全局先后改造了南山、岭北、兴安三个洗煤厂,新建了大陆斜槽洗煤车间。1990年全局洗、选深加工原煤的比重达到全部销售煤炭的 90%,比1984年提高22%。其中洗煤加工比1984年提高27%,外销煤基本上消灭了“原”字号产品。1990年全局吨煤出厂价格达到44.82元,比1984年提高61.7%。
  五、经济实力增长速度创最好水平。
  1985至1990的 6年间,是全局经济实力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90年末,全局固定资产原值达25.6亿元,比1984年增长72%。其中工业用固定资产增长72。7%。在6年总承包期间新增加的10.7亿固定资产原值中,国家投资为5.5亿元,占51.4%;矿务局自筹资金5.2亿元,占48.6%。其中,主要机电设备增加 4 282台。可见,总承包期间,矿务局集中了大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建设,增强了企业经济实力。
  六、消化国家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因素10亿多元。1984年鹤岗矿务局在东煤公司系统19个矿务局中,第一个实现盈利。矿务局6年总承包是在这个高起点上实行的。1985至1990的6年,累计上缴利税10 666.1万元(其中上缴税金23 107.2万元,国家政策性亏损拨款12 444.1万元),年均上缴利税1 777.6万元。其中年均上缴税金3 851.2万元,比1984年增长 112.3%。6年中,上缴东煤公司超核定能力加价、议价煤等收入34 159.1万元,累计消化国家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因素1O亿多元。
  七、在完成上缴利税的前提下,企业自有资金得到增加,职工收入有所提高。
  1985至1990的6年,全局留用多提折旧及加价煤收入7 308.9万元。1990年全局职工人均工资达到3 023元,比1984年增长84.78%。职工的生活福利设施也逐步地得到改善。
  【矿务局加速“三位一体”总体目标的实现】 1990年鹤岗矿务局在资金严重匮乏、增支因素加大、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煤炭市场不景气的严峻经济形势下,坚持发扬“自强进取、科学创新、实干献身”的企业精神,坚持“以人为中心”强化企业管理,坚持改革承包和质量标准化,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仍然创出历史最好水平,整体工作仍然登上新台阶,加速了“三位一体”(质量标准化局、国家二级企业和现代化局)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巩固质量标准化局成果。1990年矿务局在被东煤公司评为质量标准化局之后,全面贯彻抓队治区、抓区治矿、抓矿治局和学大雁、创特优的方针,夯实了安全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巩固和发展了质量标准化局的成果,加快了建设高标准质量标准化局的步伐。1990年末经东煤公司质量标准化检查团的全面检查验收,确认有六个矿达到部颁一级以上质量标准,其中兴山矿、大陆矿、南山矿、峻德矿达到部颁特级质量标准化矿;特别对兴山矿的质量标准给予高度评价。经东煤公司质量标准化检查团的严格考核,确认鹤岗矿务局保持了质量标准化局的称号。
  二、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矿务局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升级活动,坚持以企业升级为目标推动各方面工作升级进档。1990年经国家能源部、东煤公司、省经委生产调度局联合检查验收,确认鹤岗矿务局企业晋级的 4项具有否决权的指标(煤炭产品质量、物资消耗、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和12项管理基础工作均达到升级标准,被正式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同时批准兴山矿、兴安矿、矿务局选煤厂晋升为国家煤炭行业二级企业;批准煤气公司、水电公司、十三厂、铁路运输部、林业处、大陆矿晋升为东煤公司(省级)先进企业。1990年鹤岗矿务局还荣获中国煤炭企业管理协会颁发的全国煤炭行业优秀企业管理奖和全国煤炭企业最高管理奖——“金石奖”。
  三、现代化矿务局建设有新发展。1990年矿务局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一是建成一批质量标准化、装备重型化、系统简单化、管理科学化的年产原煤 60——100万吨的重点采煤区队。南山矿综采一队年产原煤 1 001 090吨。二是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管理、网络技术、价值工程、牌板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全局拥有电子计算机 150多台,已在企业经营、矿区铁路调运、煤炭销售、安全监测、档案管理等13个方面得到应用。三是初步建成微波通讯系统。矿务局调度室和新一矿、兴安矿、南山矿、富力矿、大陆矿、矿务局选煤厂已装备了工业电视,并对生产环境、井下峒室和大型设备工作状态综合监控。矿务局在局机关所在地区建成了闭路电视系统。四是矿务局选煤厂尾矿水闭路循环和兴山矿、岭北矿调度集中监测系统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工程取得新进展。
  【矿务局年均安置待业青年8 000人左右】 1981至1990的 10年,中共鹤岗矿务局党委和鹤岗矿务局在“发挥矿区优势、发展集体经济,从城乡两条渠道广开门路,统筹安置矿区职工子女就业”的思想指导下,在全局范围内掀起全民办集体、全民带集体、集资办集体的热潮,并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集体经济、积极稳妥地安置矿工子女就业做为一项硬指标,与煤炭生产任务同时下达,摆到与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同时下达关于扶持多种经营集体经济、安置矿工子女就业的44条倾斜政策。10年来,矿务局先后从11个方面挖潜开源,兴办集体所有制生产经营网点,组建多种经营集体企业总公司,安置待业矿工子女和企业富余人员 6万人左右。
  一、挖掘边角煤炭资源的潜力,开辟小井煤炭生产门路。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掠夺开采残留的边角资源和不适合统配煤矿开采的小少资源划给集体企业,组织待业青年开采。全局先后建起63处小井、小露天,形成年产150万吨的规模。
  二、挖掘荒原广阔的潜力,开辟农业生产门路。局党委主要领导成员亲自带队,向荒山野岭进军,大打开荒会战,先后开荒造田10万亩,组建36个中小农场,年产粮豆400多万公斤。
  三、挖掘山区条件好的潜力,开辟畜牧业生产门路。建起牧业场26个,年养猪5000头、养禽5万只。
  四、挖掘山间溪流多的潜力,开辟渔业生产门路。先后建起大小水库、鱼池12座,精养鱼塘3 500亩,年产成鱼30多万公斤。
  五、挖掘宜林地分布广的潜力,开辟林业生产门路。全局4个林场造林22万亩,采伐木材8万多立米。
  六、挖掘民间建筑工程量大的潜力,开辟土建生产门路。全局安置1 5000多待业青年和企业富余人员参加建筑队伍,年施工能力25万立米。
  七、挖掘矿区矸石多的潜力,开辟综合利用生产门路。全局建立一批矸石砖厂和煤粉厂并组织青年从矸石中回收大量煤炭和石材,变害为利。
  八、挖掘建筑材料资源丰富的潜力,开辟建材工业生产门路。全局先后建立 14个砖厂、8个采沙厂、12个采石厂、2个白灰厂、2个水泥厂,实现本局建筑用砖、瓦、砂、石、灰基本自给。
  九、挖掘本局煤炭生产配套产品需求量大的潜力,开辟综合加工生产门路。先后上了塑料制品、金属网、道岔、风筒、托滚、标准件等上百种产品。
  十、挖掘煤矿季节性用工多的潜力,开辟劳动服务生产门路。全局组织万余名待业青年夏防水、秋防寒、冬贮菜、春建矿,一年四季有活干。并组织13个运输队,承担本局部分煤炭返仓任务。
  十一、挖掘矿区人民消费能力增强的潜力,开辟第三产业生产门路。全矿区建成商服、修理业网点160多个。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集体经济,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一是促进了社会稳定。由于集体经济的充分发展,每年有 8 000多名待业青年和企业富余人员得到就业机会,促进矿区安定团结。1989年北京动乱期间,本局没发生一次聚众上访闹事事件。二是增强了煤矿的经济实力。煤矿单一所有制结构和产品结构被逐步打破,大量的煤炭生产配套项目由外委改为自营,促进煤矿企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加工利用型转变。三是富了煤矿职工。职工子女在集体企业就业,使矿工家庭人均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