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种植业
·种 植 业·
【全市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0年全市粮豆薯总产量达27.8万吨,比1989年增长37.6%;粮豆薯平均亩产 190公斤,比1989年增长35.7%;粮豆薯的总产和亩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0年全市粮豆薯获特大丰收的原因,除雨水基本调和,年景好以外,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扩大种植面积。1990年全市粮豆薯种植总面积为146.3万亩,比1989年增长2万亩,增长幅度为1.38%。二、调整种植结构。高产作物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8.2万亩,比1989年增加5万亩;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9.1万亩,增加 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与1989年持平;低产作物大豆种植面积为55.7万亩,比1989年减少 6.7万亩。三、增加资金投入。1990年全市农业生产资金总投入为8 087万元,比1989年增加3.9%。其中市县财政和金融部门为农业投入资金3 067万元,比1989年增加600万元;农民筹集资金5 020万元,比1989年增加 242万元。四、增施有机肥和化肥。1990年全市农村有机肥施用量亩均0.76立方米,比1989年亩增0.21立方米;化肥用总量为16 762吨(实物量),比1989年多施用3 270吨;化肥亩施量达10.7公斤,比1989年亩增2公斤。五、推广种植新技术。1990年全市推广玉米催芽坐水种、玉米育苗移栽面积12.5万亩;大豆精量点播16.7万亩;水稻抛插秧4.8万亩;小麦 29万亩全部实行标准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6项新技术。六、改造中、低产田10.4万亩,扩大水田面积4.27万亩。
(曹兴志)
【市郊粮菜生产获大丰收】 1990年全市郊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全国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经过全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之遇上基本风调雨顺(春季一度干旱)的好年景,农业生产喜获空前大丰收。全郊区粮豆总产达到38 281吨,比1989年增长52%;蔬菜总产达到10万吨,比1989年增长 7.9%。由于农业大丰收、全郊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 272万元,比1989年增长 32.8%,农村人均收入达到667元,比1989年增长5%。
1990年,全郊粮食计划种植面积19万亩,实际播种19.6万亩。除玉米、杂粮没完成种植计划外,小麦、水稻、谷子三项作物都超过种植计划,粮食计划总产量 3.5万吨,实际产量达到3.8万吨。粮食平均单产达到194公斤。由于年成好,粮食质量也好于往年。1990年全郊大豆生产计划是7.5万亩、实际播种7.56万亩:计划总产8 000吨、实际总产达到 8 697吨,平均单产达到115公斤。
1990年全郊蔬菜生产计划面积5万亩,实际播种51 163亩;计划总产 10万吨,实际总产达到10万吨。乡镇春菜计划5 000亩,实际播种4 589亩;计划总产8 065吨,实际总产7 302吨,春菜总产没实现计划指标的原因是春季一度干旱影响了产量。由于以大棚膜为主的农用物资较大幅度涨价,加上大棚、温室生产收特产税损伤了农民种菜积极性,造成种植面积比计划减少411亩,使春菜总产未能达标。
1990年乡镇夏菜生产计划面积18 000亩,实际播种19 037亩;夏菜计划总产25 965吨,实际总产达到26 000吨,夏菜产销形势较好。
1990年乡镇秋菜生产计划面积14 500亩,实际播种15 779亩;计划总产51 180吨,实际总产达到55 675吨。
1990年全郊蔬菜生产总的产销形势是:春菜基本保证自给。夏、秋菜生产由于获大丰收,出现生产过剩形势。 夏秋菜除满足本市市场供应外,向佳木斯、汤原、伊春、大丰等地外运1 000多吨。
1990年市郊区粮豆和蔬菜生产实现大丰收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稳定农村政策,深化改革,是促进郊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1989以来市郊区党组织深入地向郊区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六个不变”,稳定了民心。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在蔬园乡进行了市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超前性改革试验,在各乡镇都安排落实了超前性改革示范点,村村达到有一至二项改革内容。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机制方面,初步形成了团结乡“机动地指标承包”和新华镇南华村“双保制”的经营模式,并积极推行了外地“定产承包”的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1990年全郊农村已出现一批发展趋势好、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改革典型。
第二、对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保证了小麦面积,稳定了玉米面积,适当压缩了大豆面积。水稻播种面积在春季严重渴水的情况下,仍达到 3.7万亩。小麦实际播种5.2万亩,比1989年增加0.2万亩。蔬菜生产计划也得到较好落实。
第三、“科技兴农力取得明显成效。1990年是全郊农村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的第一年。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农民对科技项目乐于接受,实现了规模推进。年初全郊农村自上而下层层建立了“科技兴农”组织机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了乡(镇)、村、户科技推广网络。大部分村都增设了专兼职科技副村长和农民技术员。全郊共建立科技示范乡 1个,科技示范村8个,科技示范户248户。落实科技项目17项,科技推广面积达3.36万亩。为确保“科技兴农”顺利实施,在资金和物资供应方面实行了必要的倾斜。1990年全郊粮菜增产总量中。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增加粮菜产量占31—34%。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收入213万元。
第四、农业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1990年全郊农村通过深入开展“黑龙杯”、“铁牛杯”和“耕地培肥达标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基础建设的开展。1990年全郊农田水利建设共投资近300万元,完成土方工程量55万立方米,农村劳动力人均投工达到 15个工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与三江平原综合开发有机结合,完成低产田改造1.3万亩,旱田改水田面积1.5万亩,菜田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全郊农村机械化程度达到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全郊平均亩施农家肥达到2.3立方米,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此外,全郊还新打小机井150眼;新建温室2.5万平方米,新建大棚3.8平方米。
第五、1990年基本风调雨顺是促进农业大丰收的重要因素。有的老农讲:“活了大半辈子没见到这样好的年景。”总之,1990年确实是一个政通人和天公做美的好年景,是全市郊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粮菜生产最好的一年。
(矫振钊)
【蔬园乡百个蔬菜专业户平均收入万元以上】 1990年市郊蔬园乡的一百个蔬菜生产经营专业户总收入达117万元,户均收入 1.17万元。这百个蔬菜专业户的收入,占蔬园乡种植业总收入的30%,创该乡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新水平。
蔬园乡一百个蔬菜专业户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一是扩大保护地生产。这百个蔬菜专业户共经营温室11 500平方米,平均每户经营115平方米;大棚51 000平方米,平均每户经营510平方米;水浇地287亩,平均每户 2.87亩。二是增加蔬菜生产品种。他们种植的蔬菜有西红柿、黄瓜、芹菜、菠菜、白菜、韭菜、葱、蒜、香菜、大青椒、小青椒、茄子等18个品种,全年为市民提供各类鲜菜606万斤,平均每户提供鲜菜6万斤。三是推广新技术。他们中的日新村崔墨生专业户,在 500平方米的大棚里推广蔬菜生产的提前延后技术。一年种两茬,前茬种西红柿,收入7 200元,后茬种黄瓜,又收入3 500元。两茬共生产蔬菜1.7万斤,总收入 1.07万元,平均每平方米产菜34斤,收入21.4元。四是发展蔬菜储藏经营。黎明村专业户赵贵增,在搞好蔬菜生产的同时,投资6 000元新建一个340平方米的永久菜窖,储藏大白菜4万斤,大小青椒1.5万斤。仅储菜一项收入达万元,扣出建窖投资纯收入3 000元,并做到当年投资、当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