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
科技兴农
·科技兴农·
【“科技兴农”发展迅速】 1990年全市“科技兴农”的主要特点:一是规划落实见效快。各乡、镇制定出实施细则,并把“方案”“细则”指标分解到村户,落实到地块,当年实施、当年见效。全市共落实以种植业为重点的“科技兴农”项目12项,落实省级“丰收计划”40万亩,县级丰收计划10万亩。全市组织由811各科技人员参加的 17个科技承包集团,承包耕地的技术指导,并落实在14个乡镇132个村的广大户。1990年全市靠科技因素增产粮食2 361万公斤,占粮食增产总量的 31%。二是科技推广网络形成的快。1990年按市“科技兴农”方案提出的一个县建立一个科技示范乡,一个乡建1—2个科技示范村,一个村建3—5个科技示范户,一个科技示范户带4—5个一般户的要求,全市建立科技示范乡4个,科技示范村45个,科技示范户1 090个,带动和联系全市的农户,使“科技兴农”网络遍布全市农村,为全方位开展“科技兴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科技培训普及快。1990全市共举办“科技兴农”培训班 318期,培训人数26 077人次,印发科技资料41 140份,播放录像39次,科普宣传20次,举办电视讲座20多次,基本达到每户有一位种田的明白人。四是鼓励“科技兴农”政策落实快。1990年市委、市政府为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制定并迅速落实了鼓励科技人员进入主战场,保证“科技兴农”资金、物资等一系列倾斜政策。
【农技培训广泛开展】 1990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市政府“科技兴农”的战略布署,深入到乡、村、屯、户,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为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夺取全年特大丰收做出贡献。1990全市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 309次,参加人数23 872人次;放映农业科技录象39次,收看人数为2 052人次;农业科普宣传 20多次,受教育人数11 134人次;举办农业科技电视讲座30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37 790份。其中,市区蔬园乡、红旗乡、东方红乡、团结乡和新华镇共举办“科技兴农”培训班35次,参加人数 1 767人次;放“科技兴农”录象35次,收看人数1 767人次;进行“科技兴农”的科普宣传15次,受教育人数1 026人次;发放“科技兴农”资料2 000份。
【落实21个农技推广项目】 1990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体科技人员,长年深入到乡、村、屯、户的“科技兴农”第一线,共落实21个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占用耕地面积142万亩。
一、扩大保护地栽培蔬菜新种类。共完成145 470平方米(218亩)。其中:西红柿完成14 000平方米,芹菜完成53 000平方米,大小青椒完成1 000平方米,延后黄瓜完成4 000平方米,其它菜类完成69 380平方米。
二、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共完成3 735亩,其中抛秧1 956亩,插秧1 779亩。
三、推广多菌灵防治黄瓜菌核病。完成量71 020平方米(106.5亩)。
四、推广应用植物激素防落素(防止落叶、落果)。完成27 100平方米(40.6亩)。
五、推广绥李三号(李子果树良种),完成88亩。
六、配方施肥,完成5 300亩,其中水稻2 000亩,秋白菜3 300亩。
七、推广菌肥、微肥。完成4 455亩,其中增产菌3 646亩,小麦根部固氮菌 409亩,多元素微肥,400亩。
八、水稻一次化学除草,完成6.3万亩。
九、玉米大芽播种,完成1.2万亩。
十、“小麦农艺技术规程”示范,4.2万亩。
十一、“大豆农艺技术规程”示范,10.1万亩。
十二、大豆精量点播,完成4万亩。
十三、水稻床土调制剂应用,完成180亩。
十四、“省级大豆丰产”栽培,完成10.1万亩。
十五、“省级水稻丰产”栽培,完成11.3万亩。
十六、小麦标准化栽培,完成3.5万亩。
十七、玉米移栽,完成7万亩。
十八、玉米精量点播,完成3.5万亩。
十九、小麦药剂拌种,完成10万亩。
二十、应用大豆根瘤菌,完成13万亩。
二十一、水稻化学除草,完成13万亩。
【全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进一步加强】 1990年全市已有24个乡、镇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占全市乡镇总数的85.7%;有254个村配有农民技术员,占全市村总数的 82.2%;有科技示范户 557户。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较为健全。该县不仅村村有农民技术员,而且建立了村级农民技术专业协会或研究会197个。其中水稻种植技术协会、研究会 49个,大豆种植技术协会、研究会55个,玉米种植技术专业协会、研究会45个,小麦种植技术专业协会、研究会36个,其它作物种植技术专业协会、研究会12个。这些专业性群众性机构,推动了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向深广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