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水利

水利



                 ·水  利·
  【水利兴农工作扎扎实实】 全市水利系统现有职工935人,其中市水利局291人,绥滨县水利局436人,萝北县水利局208人;基层管理机构(经济实体)35个,其中市水利局有农电科、农田水利设备排灌公司、水资源管理科、水利工程队、水利勘测设计队等17个单位;绥滨县水利局下设河道管理处、涝区管理站等 11个单位;萝北县水利局下设排灌公司、肇兴堤防站等7个单位。
  1990年全市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紧紧围绕农村经济,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利兴农的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上级下达的各项指令性计划及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全市农业特大丰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1990年全市水利系统完成投资509.4万元,是年计划的100%,其中:中央部委投资260万元,省投资174万元,市投资 75.4万元。完成工程量210.1万立米,比年计划多 21万立方米,其中“黑龙杯”竞赛完成土方量198万立米,是年计划的112%。水田有效灌溉面积新增 4.21万亩,超过计划2.27万亩,实灌面积达到27.69万亩。全年共打水田井371眼,增加井灌水田 3.1万亩。“菜篮子”工程建设增加菜田灌溉面积3 270亩。涝区治理面积新增 11万亩,使全市涝区治理面积达到96.32万亩。水土保持面积新增2.01万亩,完成计划的105%,水土保持总面积达到21.31万亩。为城市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供水1 200万立米,超额完成供水任务。向农村供电850万度。多种经营生产产值达到755.3万元。
  市水利局直属企业虽然受到市场疲软、资金紧张、产品销售不畅等不利因素影响,但由于认真进行治理整顿,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不断提高企业活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经济效益指标。全年总收入217万元,盈利 6万元,分别完成国家计划的 121%和200%。该局在安全和防汛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全年没发生重大事故。
                                     (吴一凡)
  【全市夺取“黑龙杯”竞赛成绩优异】 1990年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夺取“黑龙杯”竞赛活动,按省政府要求,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内涵、配套为主,因地制宜,抓住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开展以防洪、除涝、抗旱、灌溉、水土保持、整修农田水利设施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在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田,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创出优异成绩。
  一、全市共完成“黑龙杯”竞赛土方198 万立方米,是计划的112%。全市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完成工程量12.8立方米,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每人完成工程量31.5立方米。其中,市区 5个乡镇完成“黑龙杯”竞赛土方48万立方米,完成计划的160%。市区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完成工程量10.5立方米,市区农业劳动力平均每人完成工程量23.9立方米。
  二、全市共出工99.85万个。农村劳动力人均出工13.2个。其中市区5个乡镇出工23万个,完成计划的150%;市区5个乡镇劳动力人均出工12.8个.
  三、全市共集资525.3万元,完成计划的166%.其中,市区5个乡镇集资113.2万元,完成计划的151%。在全市集资总额中,群众集资306万元,占集资总额的58%。
  按照施工计划,市、县财政部门按时下拨了水力建设投资 143万元。投资下达后,市县水利财务部门及时下摆到位,使水利建设如期完成。
  四、全市新增加水田面积4.27万亩,改善水田面积0.297亩,新增治涝面积 11万亩,新增防洪面积10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万亩。1990年全市累计水田面积达到26.897亩,累计治涝面积达到104.22万亩,累计防洪面积达到 277.1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万亩。
  五、1990年通过“黑龙杯”竞赛,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质量基本达到优质和良好,90%达到国家计划要求标准。
  六、通过“黑龙杯”竞赛,进一步加强了灌区、涝区、堤防的管理,强化了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健全了规章制度,落实了责任制。过去排涝和管理费无人管,现在大、中灌区水费收缴率达95%以上。
  七、制订了县、乡“黑龙杯”竞赛 3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重点骨干工程有单项设计、施工记录和竣工验收资料。县、乡均有集资台帐、用工台帐。
                                     (吴一凡)
  【超额完成水利灌溉任务】 1990年全市遇到10年来少有的春旱。由于去冬今春降水量少,不仅使大地处于干地状态,而且全市绝大部份河流、库塘处于低水位运行,旱情严重。市水利系统按市政府的布署,把抗春旱、保春种做为首要工作,并采取强有力的抗旱、保灌溉措施:一是年初把全市水资源蓄水低位运行、旱情加重的详情向市政府做了专题报告,把抗春旱、保春种纳入全市议事议程,做好抗旱准备工作。二是切实抓好抗旱设施的落实。春种前,市水利局组织工程、河道、井站等科室的技术人员对全市的河流、水库、塘坝、泵站的蓄水情况进一步详细勘查,制定了具体灌溉方案。对处于最低水位运行的水库、塘坝,立即关闸;对失修和损坏的水利灌溉设施,立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春耕期间,共修复电灌站 2处,提高和加固拦河坝3座,维修桥涵12座.及时保证灌溉用水。同时,针对部分水田水量不足、出现渴水的情况,及时采取打井补水措施。春灌期间,全市共打补水井32眼,基本解决了水量不足问题。三是加强用水的科学管理,做到有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普遍实行了旱田坐水种、水田早泡田和实行轮灌、浅灌新技术等节水、保水措施。并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对引干、河道进行检查,坚决制止乱扒口子泄流、乱设障碍引水的违法行为。由于领导的重视和抗旱保灌溉的措施得当,在春旱严重并且水量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全市农田作物,特别是蔬菜作物的实际灌溉面积不但没减少,反而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灌溉指标。
  1990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4.21万亩,超过计划2.27万亩,为全市在春旱之年夺取特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吴一凡)
  【水利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水库。1990年市区共有水库11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即五号水库、细鳞河水库;小型Ⅰ水库6座,即元宝山水库、将军石山水库、小鹤立河水库、南大排水库、都柿沟水库、十里河水库;小型Ⅱ水库3座,即黎明沟水库、中原水库、五公里驻军水库。以上11座水库总库容约1亿多立米,灌溉农田5.72万亩,向城市供水3 000多万立米。并在防洪、养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塘坝。1990年全市有塘坝 2座:黎明沟跃进塘坝和合兴塘坝,灌溉农田0.06万亩。三、堤防。1990年全市堤防总长度 320.3公里。其中:市区堤防长54.1公里,保护农田14.24万亩,保护人口1.52万人;绥滨县堤防长185公里,其中松花江堤140公里、黑龙江堤45公里;萝北县堤防长99.2公里,其中江堤81.2公里,河堤 18公里。四、机电井站。1990年全市共有机电井2 386眼、抽水站 15处。这些井站在灌溉大田的同时,灌溉菜田1.32万亩,为丰富城市人民的菜篮子做出贡献。五、灌区。1990年全市共有万亩以上灌区7处。其中市区4处:大鹤立河灌区、鹤立河灌区、阿凌达河灌区、石头河灌区。萝北县一处:凤翔灌区。绥滨县2处:兴安、傲来灌区。这7处灌区,为全市农业发展,特别是水稻生产奠定了基础。六、涝区。全市共有易涝面积187.4万亩,已治理96.32万亩。其中,市郊有易涝面积21.90万亩,萝北县有易涝面积75.5万亩,绥滨县有易涝面积90万亩。
                                     (吴一凡)
  【桦春村靠治水变穷为富】 市区团结乡桦春村位于市区东南,平原沼泽地貌。从1956年建村到 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时 28年,这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朝鲜族集居村是“住着茅草房、吃靠返销粮”,大多数家庭有‘三角债’,有的小伙找不上对象。1984年至1990年的 7年,桦春人在市政府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不懈地同水患做斗争。1990年,全村累计投工两万个,投资36万元,建成平原水库和零到 4号排干等水利工程,初步形成防洪有堤、排涝有渠的格局。水田面积由 6 750亩发展到11 250亩,并且基本达到早涝保收。全村粮食产量由125万公斤猛增到375万公斤。人均收入逐年提高。1986年是 800元,1987年是1 500元,1989至1990年是3 000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成为全市单纯靠农业收入最多的村子。现在的桦椿村,一幢幢砖房平地起,家用电器早巳进入寻常百姓家。手扶拖拉机、打稻机械各有一百多辆(台)。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老年人老有所乐;成立了青年协会,青年们的业余生活走上健康丰富多彩的轨道。昔日姑娘外嫁,人心思走。如今,姑娘外嫁不走,还把“姑爷”引进村。小伙也不再为娶不上媳妇犯愁。
  “兴村富民、治水为先”是桦春村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始终把水利建设放在全村各项工作的首位。村党支部在“黑龙杯”竞赛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书记始终指挥在工地上,同施工队伍一起劳动,自家的农活顾不上管,一心扑在水利建设上。群众紧跟党支部争先恐后战斗在水利工地上。全村人年均出义务127个,比“黑龙杯”竞赛规定多出工7个。该村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决定:凡承包新增水田的机动地者, 每垧水田当年上交水利建设集资费1 000元,全村集资15万元。“黑龙杯”竞赛第二战役中,雨天多,施工难度大。该村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一直把质量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把住质量关,做到建一处,成功一处,受益一处。
                                     (吴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