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
供销
·供 销·
【市供销社概况】 1990年市供销社共有2300名职工,固定资产2 073万元。下辖9个公司(日用杂品、生产资料、废旧物资回收、土特产品、果品、食杂、液化石油气、建筑、 农副产品),1个站(农村物资采购供应批发),3个商场(北疆、新一百货、兴安百货),4个基层供销社(蔬园、红旗、新华、团结),65个批零经营网点。1990年是市供销社第一轮三年承包期(1987.10—1990.10)的最后一年,经全社干部、职工奋发努力,全面完成了第一轮承包合同中本年度的各项指标。1990年全社商品购进总额 5 221万元,完成计划的104.4%,比上年略有增长,销售总额6 138万元,完成计划的100.6%,与上年持平;国内纯销额5 330万元,完成计划的102.5%,比上年增长1%,农副产品收购额292万元。完成计划的116.9%,比上年增长 8.4%;废旧物资收购额658万元,完成计划的113.4%,比上年增长52.5%;实现利税 191万元,比上年增长2.7%。由于1990年度计划完成得较好,促进了第一轮三年承包合同指标全面完成。三年总销售26 162万元,扣出核销历史包袱134万元,充实自有资金 91万元,平均每年比承包前增长53.19%;在消化800万元增支因素情况下,上缴税利1 201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固定资产总值比1986年增加4倍。企业的发展,使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市社和公司两级投资100多万元为职工解决食堂、浴池、更衣室、游艺室等设施,并为85户职工分配了住房。
【“特企”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市供销社是1989年 1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特企”的。1990年市社的“特企”试点工作坚持创新务实,使改革项目干一个成一个,干一项见效一项,实现“特企”试点的积累式推进。该社在“特企”试点中集中探索企业经营机制的最佳化。对全系统65户企业的改革承包现状进行分类排队、研究分析,实事求是地修订了承包合同指标基数,完善了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制、租赁经营制和兼并经营制等经营形式,取消了股份经营制,使企业的承包形式更加趋于科学合理。1990年12月13日市社召开了第一轮承包利税破千万的总结表彰大会。市委、市政府和省体改委的领导到会,并祝贺“特企”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年底通过了市体改委组织的“特企”试点工作全面验收考评。市体改委将市社作为优秀“特企”推荐给省体改委,省体改委以《鹤岗市供销社“特企”试验取得显著成绩》为题,发出简报,在全省宣传和推广。
【完善支农工作的系列化服务】 1990年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城乡物资交流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对农村搞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日用工业品的供应。针对本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面临着需求量持续增加、地方外汇取消、国家统配肥源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等困难,市社从年初开始组织强有力的业务骨干分四路组织货源。一路是到省生产资料公司争取多调剂一部分化肥,增加计划内供应指标,二路是到省内各化肥生产厂家,挖掘潜力增加供应量;三路是到同江、绥汾河等口岸,求得外援,增加计划外化肥供应量;四路是走访邻近市县,互相串换调剂化肥品种,力求品种供应结构合理。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使1990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好于往年。全年组织供应农药40吨、农膜98吨、各种铁木农具13 000多件,化肥组织供应11 300标吨,比计划指标多5 540标吨。在满足市郊乡镇需要的同时,还为绥滨、萝北两县解决700多标吨。生产资料公司有一名副经理(农艺师)和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开设一处庄稼医院、建立一个药肥使用咨询站,印发科普资料800多册,科普技术说明书2 000多份,举办骨干技术力量培训班一期,培训农业技术骨干人才100多人,在支农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
【开展商品大推销活动】 1990年市社通过开展商品大推销竞赛活动,强化了销售机制,收到较好效果。该社通过领导分工包片促销,建立商品专柜、完善系列化商品经营,抓准信息、快进快销,变坐商为行商、发扬“背篓”和“扁担”精神,使供销社的商品大推销竞赛活动健康发展。在资金短缺、市场疲软、多家竞争等困难条件下商品纯销比1989年提高6.6%。全系统还评选出销售能手60人,其中3人被省社评为“销售大王”。
【开展振兴企业的大讨论】 1990年市社在全系统开展了振兴企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讨论。在大讨论中,全系统职工在资金管理、销售管理、社办工业管理、库存管理、以及民主管理、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意见120多条。市社对这些意见逐条研究,并首先解决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李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