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广播、电视
报纸、广播、电视
·报纸、广播、电视·
【鹤岗日报加强现场短新闻报道】 为进一步提高报纸的质量,使报纸宣传做到主旋律更鲜明,更加靠近群众,更加贴近生活,做到可亲、可读、可信,经过探索和实践,强调以现场短新闻为突破日,宣传报道要做到反映生活要真,传播信息要新,宣传政策要准,稿件要短,版面编排要活。总编和副总编以身作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通讯员和广大读者的呼声,并采取相应措施,落实到编采和版面上。10月份开辟了《百里矿山》和《希望的田野》专版,受到矿工和农民的欢迎。为提高稿件质量,组织记者参加全省联通杯现场短新闻竞赛,在两个多月里发稿26篇,评出 8篇现场短新闻,送省参加评比,为新闻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根据编采人员新成份多、新老之间出现断层的实际,加强了对编采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培训。1990年共选送10余人到“五大”和各级培训班学习,提高了业务水平。
【鹤岗广播电台、鹤岗电视台加强对上报道】1990年鹤岗广播电台、鹤岗电视台,在搞好本市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加强了向省、中央电台、电视台的报道,以增加鹤岗的透明度。全年对上报道243条,其中市电台93条,市电视台150条。在全国市、地、州、盟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节目评选中,鹤岗广播电台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 2个。市电台自制专题节目182小时,自播文艺节目1 800小时。市电视台自制新闻专题节目14个,在中央台播发3个,在省电视台播发 1个。1990年市电视台录制播出了第一部电视短剧《办照》;录制并在省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小品 《疑虑》;在中央台播出了电视专题 《三金之城·鹤岗掠影》;鹤岗电视台的专题片《黑龙江渔歌》在全国城市电视台以“百城风情”为题材的第五届“金牛奖”评选中获奖。
(凯 旋)
【鹤岗日报社1990年获省级以上奖励作品】 1990年全省第十一届(1990年度)好新闻评选中,鹤岗日报社共有234篇(件)新闻作品榜上有名。其中特别奖7篇;一等奖52篇;二等奖82篇;三等奖93篇;好板面、好标题奖37个。
肖文福、马英倬的《主人翁的风彩》获通讯二等奖;孙振彦的《一个农村女党员的胸怀》获通讯三等奖;王广巨的 《十四年在废水中捞回二亿元》获消息三等奖; 李广发、毕建华的《“老采”地位高了,机关门槛低了》获消息三等奖;郑国良编辑的1990年 8月23日一版获好版面奖、1990年5月5日一版的《给党委当“顺风耳”为职工当“飞毛腿”》获好标题奖。
记者房宝树摄制的图片《还是共产党好》获1990年度全省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毕建华的《特等功臣骑红马,领导执鞭当马童》、董殿惠的《群楼放粮记》、孙振彦的《为了菜篮子》等 3篇作品获全省“联通杯”现场短新闻奖;董殿惠的《无烟商场好》在全国现场短新闻研修班获优秀作品奖、《办天下大事的小人物》获全省计划生育与人口好新闻二等奖、《自求恩精神在闪光》获全省卫生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咱们是一家人》获全省科技好新闻三等奖;王广巨的《十四年在废水中捞回二亿元》获国家环保局、国务院研究室、全国记协共同组织的“环境杯”全国好新闻大奖赛优秀奖。
(李淑芬)
【鹤岗日报加强自办发行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报纸的自办发行工作,1990年鹤岗日报社抓了发行员的培训,进行政治、思想法制教育和业务知识教育,使他们既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纪律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又熟悉本行业务。在发行员中开展了“四职三优”竞赛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在竞赛中成长。一年来,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受到用户的好评。为了把发行工作纳入依靠制度进行管理的轨道,重新修订、补充了奖惩制度和与出版的衔接制度,使整个发行工作做到了有章所循。为提高投递质量,做到定时分发、定时出车、定时投递,每半年集中向所有用户征求一次意见,并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凡属合理的意见都及时采纳。报社还派专人定期或不定期下去走访用户。了解投递情况,发现问题随时予以解决。在原来奖历制度的基础上,又设立完成任务奖,促进了投递质量的提高。1990年底,鹤岗日报的征订份数达1 6万份。 (李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