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集市贸易价格指数是“七五”期间最低的一年 【1990年集市贸易价格指数是“七五”期间最低的一年】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发展的较快,市场结构变化较大,个体经济比重越来越大,集市贸易市场已成为居民购买副食品的重要渠道。“七五”期间集市成交额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 3 241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8 495万元。五年间累计增长1.8倍。集市食品价格逐步回落,价格指数相应下降,1990年出现了负增长局面,指数为95.2%,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比1985年回落7.5个百分点。
“七五”期间,农贸市场活跃,五年间集市成交额已达32 765万元,其中,1986年为4 691万元,1987年为 4 646万元,1988年上升为 6 631万元、1989年已达 8 352万元、1990年高达8 445万元, 充分表明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但满足居民副食品消费的需要,也满足了居民的特殊需求随着物价改革的深入,集市消费品的价格先涨后落,导致集市贸易消费品价格指数在1986——1987年间较大幅度上升,分别达到108.3%、117.0%和 118.0%。1989年实施“383工程”宏观和微观上对集市价格都发挥了调节作用, 集市价格稳中有落, 价格指数出现下降趋势。1989年价格指数上升的幅度开始回落到110.9%,1990年的价格指数出现了五年间的最低点。可以看出“七五”后期,市场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降,尤其是肉禽蛋、鲜菜、鲜果等主要副食品的供给使消费者满意。“七五”期间,集市价格指数平均升幅没有突破两位数,仅上升了9.6个百分点。
实施 “383工程”以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工商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为控制集市价格的不稳定因素,采取了很多有力的管理措施,促使大多数商贩按章行事、遵纪守法。在限定的价格浮动范围内经营。因此,集市价格能够稳中有降。1990年在十个类商品中,除粮食、食用植物油、日用杂品和其它类价格指数上升外,其它各类价格指数均呈现负增长。
1990年成交额显著增长,价格水平明显回落。据统计,全年集市成交额达 8 445万元,增加的有三类,减少的有七类,正负相抵仍比上年增长1.1%,比1985年增长1.61倍。人民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粮食和鲜菜,成交额比去年大幅度增加,其中粮食增加 22.2%,鲜菜增加155.1%。
10个商品类别中,价格指数上升的有粮食、食用植物油、日用杂品和其它类,分别上升4.5、10.1、18.2和2.8个百分点。鲜菜、干菜、肉禽蛋、水产品、鲜果、干果分别下降8.8、10.3、0.8、2.5、11.1和5.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383工程”实施后,集市控价取得的成效显著。
群众的“菜篮子”价格较低。1990年市政府抓了群众最关心的“菜篮子”。从菜园子抓起,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和地膜覆盖面积,同时积极组织外进菜,从而解决了多年来淡季吃菜难的问题。全年鲜菜类价格指数为 91.2%,其中菠菜、芹菜、韭菜、菜花、豆角和大蒜的平均价格均低于国营商业,分别低10.4、12.5、51.9、8.6、57.5、2.5个百分点。由于国营商业主导作用,积极购进牛、羊肉,四次下调猪肉价格,带动了集市肉食价格的回落,致使集市的猪肉、牛肉、羊肉价格水平分别低于上年5.4、3.3和6.2个百分点。
群众的“果盘子”价格回落较大。鲜果完全靠集市自行调节,随行就市。工商部门积极引进。鼓励长途贩运,调动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使各种鲜果货源源源不断,保证本市全年鲜果不断档,价格稳中有降,全年鲜果价格指数仅为88.2%,除苹果上升1.6个百分点外,梨、桔子、广柑、桃子、西瓜和香蕉的平均价格都低于上年。
群众的“米袋子”价格涨势明显减弱。1990年集市粮食成交额比1989年增加 123万元,粮食价格指数上升趋势都明显减弱。由1989年的147.6%回落到104.5%。各粮食品种有涨有落,涨幅最大的是调剂品种中的小米、红小豆和黄豆等,分别上涨15.2、22.3和21个百分点。玉米
子和绿豆比1989年下降 6.6和30.5个百分点。人民生活中所需的大宗品种面粉和大米,价格指数只上涨3.1和6.4个百分点,全年价格水平仅比上年涨4分和9分钱,而指数都比上年分别回落了45.3和39.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