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区
东山区
【概况】 东山区是鹤岗市唯一的一个城郊行政区,下辖一镇三乡 (含1个办事处、4个社区)、东与宝泉岭农垦分局、萝北县为邻,西北与伊春市接壤,南接汤原县。 一镇三乡环绕鹤岗市区,扼守鹤佳、鹤伊、哈萝三条重要交通要道,具有独特、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依托城市谋发展的广阔空间。辖区面积 4 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1万亩,以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种植为主。全区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
中共东山区委员会
书 记 庄乾义(5月免) 梁贞堂(5月任)
副书记 鹿英武(5月免) 陈立群(5月任) 应 博 马立群
东山区人大常委会
主 任 陈忠献
副主任 李好婕 荣 宇 张彦启 刘 友
东山区人民政府
区 长 鹿英武(5月免) 陈立群(5月任)
副区长 杜宗仁 孙 国 李学春 梁德贵
政协东山区委员会
主 席 张国钧
副主席 刘彦超 宋振荣 李树民 张精华
【经济概况】 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 485万元,同比增长 20.5%;工业增加值完成22 900万元,同比增长126.7%;农业增加值完成20 972万元,同比增长6.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9 339万元,同比增长107.3%(为年度预算的188%);招商引资完成14 107万元,同比增长159.6%。
【农业工作】 2005年,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在农村工作上科学引导,稳步推进,全区农业生产呈现出良好势头。“一免两补”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粮食直补资金853万元,良种补贴资金107万元,涉及农民11 461户,真正做到了直补到户。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按照“市场引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狠抓了种植结构调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到6.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调整到7.5万亩,大豆种植面积调整到10.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调整到3.3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到 3 900亩,种植结构调整更趋合理,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全力实施了“小区大户”战略,新建畜牧养殖小区5个,新增养殖专业大户50户。加大了畜牧良种推广力度,肉羊杂交改良率达60%,奶牛冻精配种率达100%。加大了向上争取工作力度,争取到畜牧小区建设资金、动物防疫试验室资金共计155万元。2005年, 全区畜牧业增加值实现6 800万元,为市年计划的116%,同比增长17.2%,畜牧养殖业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维修各类水工建筑物52座,新增改善除涝面积10万亩,新增改善水田面积2万亩,新增改善水土保持面积1万亩,全年累计完成工程量50万立方米,完成水利投资 57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新增转移劳动力 1 000余人,使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9 000人,实现劳务收入6 300万元。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先后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12万元,解决了靠山村的人畜饮水问题。争取扶贫资金8万元,推进了靠山、新结等贫困村的畜牧站及卫生所的建设。 此外,还争取到东方红乡桦春村老区建设资金33万元,争取到蔬园乡新结村水毁工程修复资金30万元,2005年累计争取到省扶贫资金151.5万元。
【工业工作】 一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项目建设年”和“看项目、找差距、促发展”活动的重要部署,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心,全区工业经济得到强劲的增长。一是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全区共引进重点项目39个,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 1个,投资5 000万元上的项目1个,投资1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个。项目投资总额69 560万元。总体上呈现出项目建设数量多、规模大、质量高、建设进度快的特点,为提高我区工业整体实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二是工业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滚动发展”的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建立了东宝工业园区、蔬园乡工业园区、东方红乡工业园区、红旗乡工业园区、新华镇工业园区等5处大型工业园区,园区总面积达到850公顷,同时全面加强了道路、给排水、通讯、电力等基础建设,健全了园区内的各项优惠政策。目前,5 处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34户,投资总额达3亿元,仅红旗乡工业园区内的东兴集团,投资总额就达 1亿元,年纳税2 600万元,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贡献最多、信誉最好的一户民营企业集团。三是工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进一步加大煤转化力度,大力培育非煤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不断优化全区工业布局,增强全区工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围绕煤炭、粮食、蔬菜、畜牧、林木、药业、建材等七大优势产业,先后引进了投资1.7亿元的天源煤焦油加工、投资4 000万元的万达化工四乙基铅液、投资5 570万元的腾龙编织、投资 4 000万元的兴隆洗煤、投资1 400万元的康维生物科技、投资 2 000万元的东方红乡水泥厂改扩建等一大批新型项目。在全区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煤转化、建筑建材、矿产品采选和冶炼为重点的工业项目集群。
【招商引资】 围绕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效益,全面加强了招商引资软硬件建设。组建了招商专业机构。在全市六区率先组建招商局,为招商局配备了车辆、电脑、传真机等硬件设备。新建了东山区政府及各乡镇招商网站。完善了招商工作机制。在管理形式上,完善了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工作制度,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在推进方法上,采取了领导包企的办法,进行跟踪服务。实行了招商引资办公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及时解决招商引资中的重大问题。在招商手段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参加了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海投资经济贸易洽谈会、香港绿色食品博览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招商洽谈会等,引进了峻发洗煤厂等 3户企业,极大推动了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落实了招商优惠政策。实施了《东山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2005年在招商引资和财政税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东兴集团,奖励企业发展基金 175万元;对招商引资和财政收入两项指标完成较好的红旗乡,给予了重奖10万元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全区上下引资项目的积极性。
【城乡面貌】 按照“提高城乡功能,改善城乡面貌,服务城乡发展”的原则,狠抓了城乡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道路建设上,新修高等级通村公路4条,全长6 300延米。新建街巷白色路面2条,全长2 000延米。投资25万元,修建泰丰米业门前路白色路面1 000延米;在环境建设上,新建无烟小区2个、环保宁静小区2个,修建花坛540个,义务植树57 000株,栽种花草2 600平方米;在康居工程建设上,完成农村康居工程4.3万平方米;在公共设施建设上,区政府拨出专款6万元,为城区小石头河上游沿岸居民新建简易桥6座,方便了沿岸1 000余户居民的生活;拨款3万元,为南工地新飞社区修建排水沟500延米,解决居民住房水淹问题;争取市防洪资金30万元,为石头河清淤2 100米、清运垃圾4万立方米,解决了防洪隐患问题;将煤泥沟下游疏导出 500米的排水沟,对煤泥沟进行了砌石封盖处理,有效解决了周边近70余户居民的水患问题;新建公厕10座、维修17座,缓解了辖区群众人厕难问题;在东山路南侧安装了路灯,初步解决了辖区群众行黑路问题。城乡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强。协调有关单位,先后开发建设了区政府家属住宅楼、区国税局办公楼、 蔬园乡裕民村综合楼以及新华小学宿舍楼4幢,开发总面积 2.6万平方米。2005年东山区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城乡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强制拆除非法占道房屋总面积 2 390平方米。初步实现了村屯建设的规范化。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新华镇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区、乡政府投资50万元,新建镇前路、园区路白色路面1.37公里;投资24万元,完成新华工业园区排水工程建设0.5公里,铺设排水管道580米,砌筑检查井10个。
【安全稳定】 年初以来,从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食品、道路运输、内保等九个方面对全区的地面、地下安全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开展了强有力的综合整治。研究制订了《东山区预防公共突发性事件紧急处理预案》,制订落实了煤矿安全生产处级干部包保责任制,对全区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有效地控制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得到切实保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了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开创了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在“一通三防”上,深入开展了密闭管理会战、瓦斯治理会战、消防火防尘会战、通风系统会战,在全区31个煤矿增设了通风矿长,90% 以上的矿井更换了大能量供风主扇,“一通三防”在全区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在安全教育上,2005年区政府筹集资金50余万元,新建了煤矿四级安全培训中心处,配备了最先进的教学用具,将全区的煤矿安全培训引入了正规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了煤矿安全生产月例会制,全年共召开煤矿安全生产例会12次。完成四级培训和复训 2 740人,安全教育率达 95%。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上,推广了全风压采煤、掘进出煤,消灭了非正规开采,矿井达标率实现了100%。2005年全区消灭了三人以上重大伤亡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信访工作得到有力加强。区政府勇于正视矛盾,面对现实,在信访工作上不畏难、不退后,采取果断措施解决信访问题。2005年区政府累计拨付专项资金20余万元,用于处理信访遗留问题,及时化解和处理了东方红乡西股流村土地承包权纠纷等一些重大疑难案件 5件。全面贯彻落实了新《信访条例》,全年共受理信访案件161件,结案 145件,结案率达90%。强化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了“平安东山”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公检法机关密切配合,重拳出击,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东山区荣获全市唯一的省级“平安区”荣誉称号。
【民主法制】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了对人大政协批评意见建议议案和提案的办理工作。坚持落实人员、落实时限、落实责任,及时处理了人大代表批评意见建议议案31件,政协委员提案36件,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依法治区进程明显加快。“四五”普法得到扎实推进,全区30余个单位荣获市级优秀普法单位荣誉称号。监察工作在六区名列前茅。全面落实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专项法律的培训,政府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全区法制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开展。全面加强了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救助工作,发放救灾款174万元,2 000余户贫困户得到及时救助;对14户国有企业 261名职工办理了并轨手续,发放补偿金 1 566 000元,全面完成了国有企业并轨工作。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员3 75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 632人,培训下岗人员 8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全面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顺利完成了18个社区和37个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基层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在社区建设上,区政府拨款10万元,增加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干部补贴,改善了社区办公条件,提高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2005年东山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示范城区”。
【社会事业】 在教育工作上,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课程改革,加大了教育督导检查工作力度,全区素质教育明显提高。教育资源实现了有效整合,新井小学和新一二校实现了平稳并校。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2005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生辍学率为零,蔬园小学达到了市级一类学校标准;在文化工作上,围绕巩固省级先进文化区成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661次,创作各类文化作品389件,荣获国家级奖项7 件、省级 8件、市级17件。继续巩固加强了社区文艺团体建设,打造了东山区文化品牌。带动了全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东山区被市政府授予“2005年度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卫生工作上,围绕改善环境卫生及医疗卫生状况,积极推进了爱国卫生运动, 政府投资16万元新购垃圾清运车2台、垃圾箱10个。深入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活动,集中开展医疗市场整顿 7次,取缔无证经营业户 5家,责令整改16家。加速了医疗资源整合,经过不懈努力,促成了同济医院与宝泉岭医院的联合办院。2005年区红十字会向上争取到15万元救灾物资,全区医疗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围绕巩固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条主线,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兑现力度,为农村1 672个独生子女家庭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158 440元;为120个60岁以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放了每人每年600元的奖励扶助金72 000元;为3 492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免费生殖保健检查,全区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为 97.1%,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0.58‰。在统计工作中,全面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东山区被授予“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全省统计“四五”普法验收中,东山区被评为全市唯一省级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