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种植业

种植业

种植业



  【结构调整】 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0万亩,其中水稻40.8万亩、大豆140万亩、玉米33.4万亩、小麦2.4万亩、薯类3 万亩,其它10.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9.2亿斤,比上年增长6.5%。在结构调整上,一是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稻生产,适当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在有水源保证的地方,积极引导农民扩大优质水稻种植,水稻面积已增长到40.8万亩,比去年增长 55.1%。二是扩大优质专用品种种植面积,重点推广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高淀粉、高赖氨酸玉米等优质高产品种。2005年全市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在绥滨县落实高油大豆“振兴计划”面积15万亩。三是加大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在绿色食品发展方面,继续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了绿色无公害的种植面积,商品总量达32.5万吨。全市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4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9个,无公害食品标志使用权11个,带动了农产品质量的提档升级。四是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建设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带,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继续发展瓜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抓好优质小杂粮种植,重点扩大了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牧草的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三元种植结构,全市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面积达到19万亩。
  【农业科技推进】 一是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良种化工程的实施力度,重点搞好大田农作物、畜禽良种的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加快建设新型种业体系,培育种业骨干,推进种子产业化经营,重点选定推广了一批优质专用粮食、特色作物、畜禽、水产等新品种,加快农作物和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挖掘良种工程的增收潜力。 全市农作物粮种的覆盖率达95%以上。二是加大标准化知识和科技培训力度。市、县(区)、乡(镇)普遍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责任制,制定了标准化培训方案,根据市里出台的技术规程,采取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的方式层层开展培训,提高了农业生产者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 410期,科技大集16.9个,培训农民和各类从业人员 6.5万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6.9万份。三是农业新技术普及推广进程加快。种植业重点推广了大豆窄行密植、玉米通透栽培、水稻钵育超稀植栽培等14项优质高效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 480多万亩。四是落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科技示范户作用。积极引导农民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继续推进院校所县农业科技合作,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和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市共落实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20个,面积达39万亩次。在园区建设上,突出规模化推进,实行连片种植,确保单个园区建设面积,达 150亩以上,同时坚持农艺与农机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加强园区技术集成组装配套,使每个园区重点推广农业技术都在2个以上。此外,通过农业110服务热线,由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坐班,实行服务承诺制,为农民答疑解难,切实解决了农业技术到户的问题。
  【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 2005年市农委招商引资任务 1 000万元,向上争取任务50万元。截至2005年底,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 120万元,向上争取完成237万元。
  【对俄农业开发】 充分利用国家一级口岸地缘优势,大力实施“外向求进工程”,采取“先交友,后合作”的方式,积极动员、引导、组织、协调对俄农业开发,特别是动员和引导城乡老板和外来资本积极开展赴俄境外开发。2005年,本市赴俄种植面积达到 4 100公顷,建设了千头养猪场和百头奶牛场,筹建了年加工能力万吨的大豆加工厂,建设和完善了犹太州唯一一个果蔬批发专业市场。
  【农业执法】 对辖区所有肥料生产销售企业及农资市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对检查的肥料生产经营企业全部建立了档案,对其所生产的肥料品种的登记情况进行了认真复查,对具有合法资格的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同时对全市从事种子、农药的经营单位经营资格、条件进行了认真审查、审核工作。对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单位进行了取缔,对具备经营资格经营条件不佳者限期整改。在今春农资销售旺季,市县两级农委从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督入手,抽检农作物种子样品200多个,包含10多个主栽品种,登记检查肥料农药标签300多个,出动执法人员68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195个,查获假冒伪劣农资价值36万元,查处各类案件18起,受理农民投诉20余起,直接补偿农民损失30多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 100多万元,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农民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为保证农村改革的顺利进行,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市加强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全市审计金额3 309.63万元,查出违纪资金5.03万元,受处罚人数 5人。全年化解村级不良债务529.12万元。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质量,发挥了经管业务部门的作用,理顺农民的情绪,稳定了农村经济秩序,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保持了农村稳定。
                                     (张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