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人事·

·人事·

·人事·



  【人事制度改革】 1.全面做好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准备工作。一是认真执行“三定”方案,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职数和人员的增长,减轻机构改革的负担。二是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为改革摸清底数。首先,做好全市政府机关人员结构、年龄结构、空编数额的调查摸底工作;其次,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调研工作;再次,做好专业经济部门改革专项准备工作,对本市15个专业经济部门进行调研,对现有职能进行梳理,并提出改革的初步办法。三是在广泛调查和专项统计的基础上,已基本理出本市政府机构改革思路。
  2.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认真做好工资统发工作。按照全市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工作会议精神,为保证编制及个人工资项目和标准的核定这一关键环节的有效实施,市人事局编制、工资、福利、综合计划等部门与财政局合署办公,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认真核定津、补贴标准。共审批单位 112家,人员达5 278人,其中在职人员4 262人,离退休人员1 016人;月工资总额4 651 889.68元。
  3.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搞好企事业单位两聘工作。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事业单位(包括非国有企业)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企事业单位现有人员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又为市医院、技工校、二塑、建筑勘察设计院等4个单位322人办理了在职人员聘干手续,办理非在职人员聘干手续26人。
  4.改善乡镇人员队伍结构,认真做好乡镇“两清”工作。根据全省清理、清退乡镇超编、编外和村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在调查摸底和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全年共清理、清退1 227人,被清人员都按要求离开工作岗位,没有一人上访。“两清”后聘用教师464人,安置856人,极大地改善了乡镇人员结构及编制状况。
  【加大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1.主动服务,积极推进全市非国有经济的发展。2000年,继续深入宣传贯彻《市人事局关于为非国有经济服务的若干规定》,鼓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带薪留职”,从事非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全年共为11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理了带薪留职手续,创办企业11户,投资办厂总金额达 260.6万元,其中生产加工型企业为总额的 91%,安排就业人员95人。同时,全局职工齐心协力,积极引资,全年共引资402万元,超额完成市下达指标的41%。
  2.强化目标管理,促进全市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一是制定全市总目标和各单位具体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市考评办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市经济发展速度,稳妥地制定了七台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上报省政府。同时,对全市63个单位自定的目标分解量化,重新制定科学目标。制定过程中突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建设”的方针;突出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目标与其他目标同步下达,同步验收。二是对全市1999年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目标管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全市共表彰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4个,先进个人78名,其中二等功1名、三等功9名,嘉奖68名。
  3.积极做好部分机构编制的调整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是对塌陷基金征收办、调运办的人员、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提出理顺意见;二是进行煤炭体制改革,配合市里对小煤矿进行清理、整顿,将部分管理权下放到三区;三是进一步理顺市区事权关系,将市环卫处下放到桃山区管理,理顺了关系;四是就燃料公司破产事宜进行讨论、论证,提出人员、编制方面的意见。
  4.积极为全市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急缺人才。一是搞好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全市交通事业的实际需求,举办了“七台河市交通运输管理大专班”,有82名交通战线的在职工人参加了培训,从而提高了交通系统职工的业务素质。二是重点培养本科层次的急缺专业人才。2000年,共选送35名高考落榜生或初中毕业生前往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进行培训,既为本市储备了人才后备力量,也缓解了高考落榜生以及初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5.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为全市经济建设服务。1999年向省外国专家局申报了两个智力引进项目:一个是勃利农机集团申报的GBL—6.5小型农用机研制生产项目,计划聘请四名韩国专家;另一个是鑫达塑料制品公司申报的 PET格子板研制生产项目,计划聘请一名意大利专家。这两个项目已报到省外专局,正处于论证审批阶段。
  【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1.加大力度,完善人才市场基础建设。由于原有的人才市场遭受火灾,使人才工作的运行受到影响。2000年市局组织人力物力,对人才市场进行了“硬件”、“软件”两方面建设。硬件方面主要是多方筹措资金,重新建设的七台河人才市场即将峻工交付使用。软件方面现已建立了“七台河市人才库”、“七台河市人才交流库”、“七台河市乡土人才库”等三个专业性人才数据库,从而使全市的人才队伍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2.围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重点做好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的选拔表彰工作。为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力度,市局会同市科协、农办、畜牧、林业、乡企等多家业务主管部门进行优秀乡土人才的选拔、表彰工作。经过专家评审小组的评审和市委领导工作小组的讨论,最后确定葛兰柱等13人为本市首批“优秀乡土人才”,市委、市政府召开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证书,每人每月发给50元特殊津贴。
  3.积极搞好中介服务,推动人才交流工作的开展。2000年,经过人才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上,全年共接待咨询求职人员 280名,向用人单位推荐人才29名,共接待用人单位63个。
  4.认真做好职称复审工作,改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为维护职称工作的严肃性,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资格证书的管理,严格把关,坚持按原则办事,体现了复审工作的严肃性。此项工作已全部完成。参加复审的人员为10 532人,近10 000人通过复审认定,合格率为95%。
  5.积极做好离退休人才的二次开发工作。离退休人才市场主要以提供娱乐、健身服务为主,同时,还开展经济洽谈、国内旅游、信息传递、法律咨询等服务。
  【各项日常人事管理工作】 1.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工资基金管理。按照《工资基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严把计划下达关,年初下达工资计划20 390人,其中区(县)10 310人,市直10 070人;审批工资总额184 371.87千元,其中区(县)81 141千元,市直103 230.87千元。
  2.完成了1999年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励工作。1999年度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参加考核人员 7 067人,考核结果优秀等次1 714人,称职5 312人,不称职等次41人。共评选出720人受奖,其中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0人,二等功 7人,处级干部三等功9人,处级嘉奖68人,模范工作者51人,三等功9人,嘉奖170人,记功404人。
  3.扎扎实实地搞好培训工作。一是于2000年上半年举办了本市首期国家公务员驾驶技能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共有30人参加。二是积极开展知识经济培训。抽调各单位综合素质较高的骨干集中培训,然后返回本单位,组织本单位人员进行集中讲解辅导的办法进行培训,收到了较好效果。截止年末,全市已培训1 400余人。
  4.高效有序地完成工资普调工作。为了不耽误工作的正常开展,将有关政策落实到位,市局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便完成了市直 112个单位及三区共11 577人的工资普调工作。十月份又为符合条件的247人办理了普调手续。
  5.认真组织职称资格考试和评审工作。全年共组织 4次大规模职称考试工作,涉及考试人员3 366名。其中计算机考试 810人,外语考试978人,会计考试711人,经济考试867人,为考试合格的119人办理了中初级职称资格手续,为71人申报高级职称(含副高)。
  6.认真做好退休审批工作。一是在退休人员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认真履行手续,共为机关、事业单位办理退休手续340余人次,并妥善处理了6名温州知青的退休事宜。二是按照省人事厅为离退休干部增加离退休费的有关规定,为全市3 000余名离退休人员增资近7万元,为全市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完善自身建设】 1.深入开展“三讲”教育。2000年一至三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局深入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通过“三讲”教育,全局职工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政策纪律观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2.自身建设取得喜人成果。一是政治学习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全局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坚定了政治立场,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二是坚持开展“一篇调研一节课”活动,效果显著。2000年全局共撰写论文34篇,每人一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干部人事月报》上,有一篇在省厅系统内评选获一等奖。坚持每周五每人讲授一节,讲课内容丰富多采,全局的整体素质切实得到了加强。三是扎扎实实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1999年,市委、市政府授予市人事局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0年进一步扎扎实实地抓好文明建设工作在全局开展了建文明科室,做文明职工的活动,受到机关工委的好评。
  【改善办公条件】 市局积极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全局各科室多方努力,筹措资金,已实现每个科室拥有一台微机的办公条件。市局考录科、工资科、福利科等根据全市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开发了适合本科室特点的应用系统软件,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向微机管理的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
                                     (宫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