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筑“工业立县、工业富县”新优势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筑“工业立县、工业富县”新优势 县委书记 张世玉
县长 赵恒太
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筑“工业立县、工业富县”新优势
中共勃利县委书记 张世玉 勃利县人民政府县长 赵恒太
在“十五”计划的开局年,县域经济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工业立县、工业富县”为主导,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突破口,深入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与发展、发展非国有经济、招商引资上项目、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五个攻坚战,在趋紧的外部宏观环境没有根本改善的条件下,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遏制了下滑,结束了徘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4.1亿元,同比增长 10.4%,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2%、13.2%、13.1%;工业增加值实现22 200万元,同比增长 1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全县总财力达1.73亿元,比同期增加 5 000万元;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1.2亿元,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 3 280元,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420元,在灾年实现了0.8%的稳定增长。
随着我国的入世,标志着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国内竞争的国际化,如何在这种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加快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在进行理论准备的基础上,开始了实践上的探索,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筑“工业立县、工业富县”新优势。
一、进一步认识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难度大、政策性强、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合力。一是从人世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出发,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这必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就我县而言,一方面地方企业将要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虽然市场空间大了,但参与竞争的企业也大大增加,实力更加强大,这对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以往受出口限制和市场短缺产品的企业来说,这又是一个占领国际市场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应该从长远角度出发,在做好人才、技术、人世知识准备的同时,研究分析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以强带弱、以强促强的整体效应,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从“加快发展”的主题任务出发,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工业富县、壮大财源”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工业企业一直是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县财政收入的 50%来自工业。实践证明,工业活,则财政兴、全局稳。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走“工业兴县”之路。这就需要从全局角度、长远利益出发,抓住一批具有升级潜力的产业进行主动调整,培育一批对财政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这是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环节。三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我县工业门类和产品类别较多,但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原字号产品比重大,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少。这种不合理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成为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突出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和产业优势为依托,着力培育对整个经济牵动力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新的支柱产业,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发展后劲。这也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进一步明确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全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坚持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手段,以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和创名牌产品为主攻方向,把企业规模调大,把骨干产品调精,把体制和机制调新,把企业组织结构调优,努力实现体制结构开放化,产业结构多元化,产品结构多样化,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
第一,从调整产业结构人手,通过做大做强优势企业,促进优势产业成为立县项目。找准优势,发挥特色,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使新兴产业真正成为立县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重点企业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我县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可能,我们重点放在勃农公司、金元公司、亿达选煤厂和北旺化工四户企业的做大做强上,以此为龙头,牵动“煤炭、机械、食品、化工”四大产业的发展。在勃农集团公司做大做强上,坚持速度与效益同步、“做大”与“做强”并举的原则,立足于农机大市场的开发建设,建成全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农机产品集散基地。通过实施“组建集团、内引外扩、项目引联、融资上市”四项战略,将企业规模做大;通过人才开发、创新科技、强化管理、能人治企等措施,将企业实力做强,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融资上市、三年发展成为国内农机龙头企业的奋斗目标。在金元公司做大做强上,紧紧依托红辣椒产业优势,重点抓好传统产品扩建改造和红色素、辣椒碱高科技产品生产线建设,加强红辣椒基地建设,使加工能力由 500吨提高到2 000吨,产值达到5 000万元以上,到2002年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带动周边市县的辣椒生产,促进经济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建成县财政的支柱企业。在亿达选煤厂做大做强上,充分发挥以工业带工业的龙头拉动作用,扩大生产能力,壮大企业规模,利用县煤矿特产瘦焦煤的优势,促其在2003年年底前建成年产20万吨的铸造焦化厂,预计达产后县矿、亿达选煤厂和铸造焦厂三块税源可达 3 000万元,将真正成为县财政的支柱企业。在北旺化工做大做强上,以新上10万吨复合肥为牵动,搞好尿素的转化工作,延伸产业链,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这四户企业的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锦强金属公司、巨丰机械厂、三星木业等个体私营企业的扶持和改造,逐步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小巨人企业群体。
第二,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入手,加快挂靠引联步伐,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骨干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采取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拳头优势,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一是依托勃农公司的品牌优势,促进勃农公司与三江变压器公司、瑞丰机械公司、巨丰机械厂等机械制造企业的联合,逐步向专业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形成我县农用机械和矿山机械系列产品的制造工业体系。二是依托煤炭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亿达选煤厂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构建煤炭采掘、精洗、焦化、销售一条龙的煤炭工业体系。同时,利用上马铸造焦厂有利条件,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三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办工业,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的集团组合。当前要以农民增收为切入点,抓紧金元公司与红辣椒基地的组合,冷冻加工厂与畜牧业基地的组合,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食品工业体系。四是加快对外挂靠步伐。亚麻、化肥等企业要借助外力发展自己,通过联营招商引资、挂靠引联的办法,积极向大集团、大财团靠拢,以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要攀高结贵、积极挂靠大企业集团,借助他们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实现长远发展。
第三,从调整产品结构入手,坚持科技开发,促进产品结构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引导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明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勃农公司夹持式水稻脱粒机和电子监控精密播种机项目、勃陶公司瓷质酒具项目、瑞丰机械公司大豆联合收获机项目、金元贸易公司辣椒碱和红色素开发项目、信诚实业公司花岗岩开发项目以及化肥厂10万吨复合肥项目的研制开发。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开发领导机构,加强投资方向引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贷款贴息,引导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的、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高附加值的产业产品项目。
第四,从调整所有制结构入手,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多种所有制工业共同发展。一是推进以产权创新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加快民营化步伐。二是抓好改制企业的规范完善。企业改制以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对已改制的企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搞好规范和完善。三是优化股权结构,推进产权升级。研究制定改制企业内部股权流转办法,引导企业股权向经营群体和法人代表集中。从资产关系和利益关系上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发展紧紧联在一起,克服短期行为,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工作措施
一是多轮驱动,多元投入搞调整。资金是发展的基础,依靠多元化投资是发展优势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利益驱动等手段,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沉淀资金和闲置资产,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引导有经营能力的个体私营业户积极向“支柱”产业体系靠拢;针对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买、配、奖、赊、量”等增股方式,动员企业职工集资、入股办厂、兴厂,鼓励科技人员领衔办厂,发挥其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招商引资上项目,借助外力带调整。积极扩大外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是促进工业经济迅速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以资源换项目、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大招商活动,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来我县投资兴业。积极抢上资源型加大项目,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力度,集合各部门、各企业优势兵力抓紧时间、快速出击,抓紧落实好拟定的项目,对农机大市场建设、金元贸易公司红辣椒系列产品开发、化肥厂10万吨复合肥等几个超千万元的大项目,直接争取国家和省里贴息贷款、项目基金的支持,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
三是搞好环境建设,创造条件助调整。从适应人世规则的角度出发,在思想和工作中彻底给企业“松绑”,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修订各项政策,为企业营造最优、最佳的政策环境,提供最好、最高的优质服务。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还权于企业,真正地做到变直接管理为引导和服务于企业,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为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吉兴河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