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一篇 经济管理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乾隆四十七年(1782),黑龙江将军衙门设管理商民处管理商贩、铺户。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东铁路通车后,齐齐哈尔逐步形成物资集散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黑龙江省设劝业司,主管农、工、商业事宜。宣统二年(1910),省公署设农工商科。1914年起,由省会警察厅负责工商业管理。1925年,齐齐哈尔设省城兼商埠市政局,负责工商业管理。东北三省沦陷后,1932年,伪满齐齐哈尔市公署设经济科,管理工商企业和行商、摊贩,后由实业科等部门管理。1937年,伪满当局实行配给制。1942年,日伪当局实行“产业统制”,建立各种组合,重要行业由日本人垄断。
1948年9月,市政府设劳动科,后改为市劳动局。具体负责失业人员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调配工作。194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59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55万元,工业总产值3143万元。1950年8月,成立齐齐哈尔市计划局。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市人民政府对钢材、煤炭、木材等10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分配,统一经营。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私人经济和个体经济受到保护,并得到发展。齐齐哈尔市开始跨入新兴工业城市行列。到1952年,全市重工业产值是1949年的4.7倍,轻工业产值是1949年的4倍,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5倍。
从1953年起,全国实行统一计划管理。同年,市人民政府设立财政监察科,主抓审计工作。1956年,设立物价局,并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提高农副产品价格,降低部分工业品价格,市场物价基本稳定。根据计划经济的需要,主要物资和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分配,国营商业部门组织供应。计划内分配物资的品种达227种,占重要物资品种的40%。根据政务院下发《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市直各业务主管部门和中、省直企业事业单位陆续建立统计机构。同年,因招收新职工而突破计划,造成第一次招工失控。195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44l万元,比1952年增长3.1倍;农业总产值2187万元,由于1956、1957两年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只完成计划的86.2%;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566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基本建设五年内完成投资72950万元,比经济恢复时期增长8.2倍(主要是富拉尔基电厂、北满钢厂、第一重机厂三项国家重点工程开工,同时地方的制砖厂、水泥厂、耐火材料厂、乳品厂、冰刀厂、陶瓷厂、食品厂也陆续筹建上马);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道路铺修,新建、扩建上下水管道等。“一五”计划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5年中城市人口增加30.2万人,给城市居民吃水、乘车、住房、子女上学、看病增加了难度;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轻工业投入不够,农副产品、轻工产品满足不了群众需要。
“二五”计划时期,受“大跃进”影响,出现“高指标”和“浮夸风”,各企业盲目招工1958年招收67000余人(其中农民24000人),地方出现第二次招工失控现象。部分统计机构被撤并,统计人员被精简;物资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产品管理由统筹统支改为地区平衡,差额调拨。“二五”计划前三年,工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没能完成计划指标;农业技术水平有一定提高,郊区48%的农户用上了电灯,部分社队铡草、碾米、抽水实现机械化;商业销售总值超额完成计划,部分主要商品脱销,城镇人口粮油定量减少,凭证、凭票供应的商品增加;基本建设项目过多,摊子过大,出现不少半截子工程。全市标准化工作开始运作,齐齐哈尔市计量检定所改为标准计量管理局。“二五”计划后两年,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农、轻、重的顺序,对国民经济进行初步调整。农业虽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仍取得较好收成。1962年,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69.9%;工业产品结构和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支农、轻工、日用工业产品大幅度增长;市场形势逐渐好转,商品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凭证、凭票供应的93种商品有35种敞开销售;基本建设缩短了战线,35项半截子工程得到妥善处理,个别工程已收尾并调剂使用。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决定,把1963年至1965年作为继续实行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经过三年调整,全市各经济主管部门基本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65年,工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72.6%,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30.3%,粮食和蔬菜产量分别比1962年提高95.3%和16.l%;商业市场物价稳定,商品供应基本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基本建设中遗留的半截子工程均收尾见效;文教卫生及公用事业有较大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受到冲击。劳动管理的各项制度被破坏,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计划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被打乱,物资管理失控,货源紧缺;集市贸易和个体经济被视为“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资本主义尾巴”而被全面取缔;标准计量管理机构瘫痪,产品质量管理失控;统计工作一度中断,多年统计资料被付之一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响应党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使工农业生产的损失减少,国民经济在起伏中仍有一定发展。“三五”计划时期,197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41427万元,比1965年增长35.1万元;农业产值、粮食产量、大牲畜存栏虽比1965年略有增长,但都未完成计划。“四五”计划时期,197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43173万元,比1970年增长1.2%;农业总产值完成6627万元,比1970年增长5.5%,蔬菜产量比1970年增长62.1%;商品零售总额34277万元,比1970年增长33%;五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428万元,比“三五”时期增长1倍;文教、卫生、公共事业等均有一定发展。
“五五”计划时期,根据中共中央“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以及“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地方物价管理机构开始恢复。从1978年起,对价格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强化了物价监督职能,形成群众性物价监督网络。物资管理按照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扩大各专业公司的自主权、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进一步拓宽物资购销渠道,促进物资市场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贯彻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政策,坚持国营、集体和个体经济一齐上,推动联营、合营及合作企业共同发展,支持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全市广泛开展标准计量工作整顿。到1980年,工业总产值比1975年增长23.1%;农业产值比1975年增长6.8%;商品零售总额比1975年增长59.6%;基本建设投资五年完成72092万元,比“四五”时期增长2倍;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缓解了住房、交通、用水等困难;文教、卫生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1978年,下乡知青开始大批返城,至1980年累计安置待业青年114443人。职工工资也有较大增长。
“六五”计划时期,按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把积极稳步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理顺产业结构比例关系,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作为主要任务。这一时期,各项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各项法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1983年,市人民政府成立审计局,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监督。同年,对用工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劳动合同制”,改变“铁饭碗,大锅饭”的劳动制度。198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市统计工作由人治走向法制。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展开。
1985年,企业职工工资进行改革,首先在齐齐哈尔造纸厂、齿轮厂、锅炉总厂等10户企业试点。实行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职工工资同个人劳动成果挂钩,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同年,市区工业生产提前一年完成“六五”计划,产值316800万元,超过计划的26.7%,比1980年增长73.9%,发展速度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超额完成各项指标。农业产值完成18410万元,超过计划的94.3%,比1980年增长1.1倍。商业市场繁荣活跃,年商品零售总额突破10亿元大关,超过计划的37.7%,商业零售网点比1980年增长42.5%。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大,五年累计完成143185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96.4%。经过新建和技术改造,发电、平板玻璃、制糖、造纸、纺织等企业,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经过六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齐齐哈尔市逐渐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