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重型机械制造业

第一节 重型机械制造业


  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器厂(原名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于1954年开始筹建,1956年5月,正式施工建厂。1958年11月,部分建成并投入试生产。1960年6月,全部竣工,正式投产。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4.5亿元,厂区占地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万平方米。有职工15205人,其中技术人员958人。建厂初期,以苏联图纸为蓝本,模仿设计进行生产。


  工厂开工不久,苏联即宣布撤走专家,加之当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使企业生产受到严峻考验。1961~1963年,年均产值只完成4000多万元。1966年生产有较快增长,年产值达15374万元,实现利润270l万元。1968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生产下滑,总产值仅完成4315万元。这一时期制成初轧机、模锻锤、弯板机、矫直机以及水力、火力发电机的转子大轴等产品。
  70年代,开始由模拟设计转向独立设计,生产任务比较饱满。
  8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工厂生产任务减少。
  1985年,厂区占地58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6亿元,净值3.8亿元,有职工1726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33人。生产重型机械2.4万吨,年产值1801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税1030万元(利润230万元,税金800万元)。生产的冶炼、轧制、锻压、矿山、发电、水利等6大类重型机械产品80余种,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重型机械制造 1958年11月至1960年6月,制成1150毫米方坯初轧机。该机总重量7600吨,剪切、打印等各道工序均用电脑控制,可用于轧制多种规格的钢质方坯和板坯。同期还生产1513立方米炼铁高炉,200~500吨炼钢平炉,600~1300吨混铁炉等。
  1961年,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原材料和能源短缺,l~2月份停产。年生产机械产品6874吨,开发生产新产品3.6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的大轴。1964年,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战线,生产任务锐减,产量只有8313吨。同年,制成国内最大的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1965年,制成5~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转子,年生产机械产品14268吨。
  “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不稳定。1966年,生产机械产品24098吨。1967年,为刘家峡电站制成22.5万千瓦、总重量230吨的水轮发电机大轴,为鞍山钢厂制成600吨的张力矫直12500吨水压机机。1968年生产急剧下降,总产量只有7500吨,较1966年下降69%。1969年,生产逐步恢复正常,除在制的1150方坯初轧机、高炉和矿山机械等陆续制成外,还生产出32×3150七辊矫直机、22.5万千瓦水轮机转轮等产品。1970年,为江南造船厂生产40×4000毫米三辊弯板机和国内最大的单臂冲压液压机。年完成机械产品31414吨。1971年,自行设计和制造30000吨模锻水压机,总重量10578吨。该机是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所必需的重型锻压设备,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制成2800毫米铝板热轧机和冷轧机,每秒轧速分别为3米和4米,设备总重9640吨(1980年两套设备均获国家银奖,1981年该设备轧制的出口铝板获国家金奖)。1973年,生产形势好转,一些重点产品相继投产。为四○钢铁公司制成950/800轨梁轧机;为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了3150吨的热模锻压力机、350/250油压启闭机以30000吨水压机及军工产品等,总产量31502吨。




  1974年,因受“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年产量降至16429吨,比上年减少48%。同年,为本溪钢厂制造的1150板坯轧机和1700热连轧机先后完工。后者共有机械354台,总重15114吨,是国内自行设计和制造的1700毫米以上的唯一台热连轧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新产品试制成果奖。1978年,产量恢复到15537吨。
  1978年,因调整国民经济而使部分基建项目下马,企业有6万吨产品的合同被撤销。1981年和1982年,产量分别下降到1.5和1.6万吨。为适应新形势,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服务领域,开展多种经营,开辟新的生产门路。1982年,为西南铝加工厂设计制造1400毫米四重不可逆铝板高速轧机。该机采用快速换辊自动灭火、套简轧制等新技术,其最高轧速每秒10米,接近80年代初国外先进水平。同年,还制成直径650/1400X2800毫米可逆式冷轧机组、1200四重冷轧机。800四辊铝板轧机、800铝箔轧机以及制糖机械、线材轧机、工矿备件等。1983年,与美国哈尼斯菲格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13立方米及23立方米大型挖掘机。同年,生产重机产品18912吨。1984年,与英国、德国签订300×3.6米立式弯板机和2050毫米热连轧板机的技术转让合同。锻造20万千瓦、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护环锻件,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年产重机产品21040吨。1985年,与日本日立造船株式会社签订为宝鸡钢厂生产1900毫米板坯连铸机合作合同。年产重型机械24042吨。

  1958~1985年齐齐哈尔市重型机械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一览表
                            单位:吨






  技术改造 为加强大型机加设备能力,先后从国外引进各种大型金属切削机床15台,增添国产大型设备21台。1966年,从英国引进10寸铣镗床,从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引进重型车床;1976年,引进日本立式滚齿机、德国卧式滚齿机;1979年,从德国引进5X15米龙门铣镗床,从意大利引进落地式铣镗床以及在国内购置的车床、铣床、插床、钻床、拉床等。
  1976~1979年,为增强450万千瓦电站大锻件综合生产能力,投资2647万元,制成250吨真空铸锭装置,能浇铸重达300吨的钢锭。1980年,新增卧喷雾淬火设备。1984年,建成第二氧气站,建筑面积2116平方米,制氧机能力1000立方米。
  为研制大型技术装备,投资1921万元。1981~1985年,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技改项目有:热加工,新上20吨电炉出钢除氧装置、130/90吨钢包精炼炉、差温热处理炉、铸铁离心浇铸机等;冷加工,在37台大型机床上安装使用147个座标数字显示装置;焊接工艺,从国外引进光电跟踪切割机、数控切割机、焊接变位器、焊接操作机、气体保护焊机以及在国内购置的等离子切割机、氩弧焊机等。
  经济指标
  重型机械制造业的宏观效益较大,微观效益较小。1960年投产初期,因产量较少,年度亏损1473万元。翌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一二月份工厂停产,又亏损1734万元。1965年,生产复苏,年产值9039万元,盈利1901万元。
  1966年,完成产值15374万元,盈利2701万元。1968年,产值降到4315万元,年度亏损683万元。1970~1971年,国家对生产建设秩序进行整顿,生产逐步恢复正常,经济效益日渐好转。两年的产值分别达到14937万元和13073万元,利润增到2878万元和2651万元,利税总额均在3100万元以上。1973年,生产出现高潮,产值增至14705万元,盈利额高达3215万元,上缴税金533万元。
  1978年后,因压缩基建战线,生产锐减,效益下滑。1985年回升,产值达18012万元,利税总额增到1030万元,其中利润230万元。
  
  1958~1985年齐齐哈尔市重型机械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择年统计表
                             单位:万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