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床、锻压机械制造业 齐齐哈尔机床制造业始于1950年10月。生产厂家是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第十一机械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第十五机械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锻压机械制造业始于1958年,生产厂家是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1965年,齐齐哈尔机械刀具厂转产锻压机械,改称齐齐哈尔市锻压机床厂。
1951年,第一、二机床厂分别参照设计、制造6尺皮带车床及国内第一台齿轮传动433型卧式万能铣床和251型卧式镗床。翌年,第二机床厂制成国内第一台仿苏6N82型(国产型号X62W)卧式万能精密铣床。一机床厂制成国内第一台仿苏153型(国产型号C512型)单柱立式重型车床。此后,一直引进苏联技术资料,仿制精密铣床和重型车床。
1959年开始,机床制造转入以自行设计为主的阶段。是年,第一机床厂设计并制成C516C型单柱立式重型车床等5种新产品;第二机床厂制成X6l-W-1型卧式万能铣床等7种精密铣床,两个企业均为50年代国内机床行业“十八罗汉”厂之一,是国内生产重型车床和精密铣床历史最久、品种最多的厂家。至1985年底,共制造车床(主要是重型车床)、铣床、超重型镗铣床等442种,4267l台,290558吨。其中,自行设计307种,占总数的69%。
1958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第二机床厂为国内自动锻压机械的定点专业生产厂。是年,仿苏82BA型双击自动冷镦机制造成功。1960年,进入以自行设计为主的阶段。成功地试制E25-6型自动搓丝机。1965年,市锻压机床厂参照设计、试制YA71-175型液压机获得成功。至1985年,锻压机械制造业,经历生产单、双击冷镦机、多工位冷镦机、冷挤压成形机三个阶段,共生产锻压机械134个型号4985台,35442吨(锻压机床厂生产11个品种735台),其中,自行设计89种,占总数的66.4%。二机床厂成为国内生产自动锻压机械规模最大的企业,产品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至1985年,机床制造业先后有17种产品(锻压机械3种)分别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省优质产品奖;国家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质量信得过产品奖、新产品“春燕”奖和优质产品奖;国家优秀新产品“飞龙”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银牌产品奖。除台湾省外,产品的销售遍布各省、市、自治区。有88种1593台产品(金属切削机床62种,1326台;锻压机械26种,267台)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机床制造 1952~1985年,第一机床厂共生产车床9大系列280个型号(自行设计207个型号)16048台,210791吨。其中,单柱立式重型车床、双柱立式重型车床和普通重型车床为主导产品。
单柱立式重型车床
1952年,第一机床厂开始仿制C513型单柱立式重型车床。50年代,共生产4个型号(自行设计1种)695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制的C516C型电子管仿型单柱立式重型立车,是代表产品。60年代,自行、设计制造16个型号单柱立式重型车床l609台。1969年3月,设计、制造的CK5116型点位控制单柱立车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70年代,自行设计、制造11个型号的单柱立车3496台。1972年,设计制造C5112A型单柱立车(自1981年起,连续获国家银牌产品奖)。1975年,设计、制造C5116A型单柱立车(1978~1984年,连续获部优质产品奖)。
1980年,设计、制造C518A型单柱立车(1983年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飞龙奖”)。1982年,设计、制造C类产品CHK5112C型单柱立式数控车床。该产品采用日本FANC5T系统,工作台为滚动导轨,具有自动换刀刀库。1984年9月通过国家鉴定,1985年在北京机床展览会上展出,获机械工业部优秀新产品“春燕”奖。1980~1985年,共设计、制造14个型号单柱立车重型车床1227台。
双柱立式重型车床
1955年,第一机床厂仿苏1551型(国产型号C516型)等3个型号的双柱立式重型车床试制成功。50年代,共生产4个型号双柱重型车床(自行设计1种)119台。60年代,自行设计制造C5220型等3个型号的双柱立车177台。1968年,设计、制造C5225型双柱立车。70年代,设计制造C5225A型等7种新产品4ll台。1980~1985年,设计制造C5235C型等两种新产品152台。
普通重型车床
1958年,仿苏1660型(国产型号C660型)普通重型车床试制成功,50年代共生产11台。60年代生产9种型号(仿制的1种)30台,其中C61175A型和C61160型两种产品结构性能好,操作方便,是代表产品。70年代自行设计、制造18种型号的普通重型车床111台。1973年后,产品向超重型方向发展。1976年,设计制造的C61315型普通超重型车床填补国内空白。1978年,设计、制造CZ61250型普通超重型车床,形成了完整的普通重型车床系列产品。1980~1985年,设计制造6个型号的普通重型车床新产品1125台。
此外,还根据社会需求,参照性地设计、制造和自行设计、制造了诸多其它系列的车床和其它产品。
1951~1985年齐齐哈尔市金属切削机床(车床)产品、产量一览表
单位:台
铣床 1951~1985年,第二机床厂共生产铣床13个系列162个型号(自行设计的占61.7%)26623台,79767吨。其中一、二号铣床、超重型镗铣床、数控铣床是主导产品。
(1)一号铣床1955年,依照苏联6N81型卧式万能升降台铣床图纸,仿制X6l型和X61W型卧式万能升降台铣床。1958年,改进设计,试制X61—1型和X61w一1型铣床,翌年试制成功。1962年,将进给机构中的离合器全部改为电磁楔牙离合器,型号改为X61A和X61WA。至1965年,6个型号的一号铣床共生产4685台,占同期(1955~1965)卧式铣床产量的72.8%。“文化大革命”期间,设计人员下放到车间,与工人一起成立“三结合”设计队,继续对一号铣床进行更新设计。1967年,设计、试制新型X6025铣床获得成功,工作台加宽到280毫米。1970年,加宽到300毫米,型号分别改为X6030和X6130型万能升降台铣床(1979年,两种铣床均获省优质产品奖。1980年,X6130型铣床获一机部优质产品奖)。X6130型铣床是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批量生产的新型铣床。可加工各种圆弧、曲线外形、齿轮、螺旋槽等复杂零件,是机械加工行业的通用设备。1973年,设计、试制X6140型铣床获得成功。1984年,设计、试制X6130A型铣床获得成功。1955~1985年,累计生产一号铣床12460台,占卧式铣床总产量的81.66%。
(2)二号铣床 1952年,仿制苏联6N82型(国产型号X62W型)卧式万能升降台铣床成功。为此,第一机械工业部出版的《机床与工具》杂志创刊号发表题为《做好新产品试造工作的范例-东北十五厂苏式6N82万能铣床试造工作介绍》的文章。1954年改进设计、试造X62型铣床获得成功。至1960年,生产两种型号铣床2076台,占同期卧式铣床产量的40.56%。此后,该产品转让给北京第一机床厂生产。1980年,重新开发该产品。翌年,X6135型两台样机试制成功。1983年5月,设计、制造了X6132型和X6132A型铣床。8月,经省机械工业厅鉴定认为:“该机床设计布局合理,参数符合标准,刚性好,温升低,噪声小,贯彻了国际精度标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该产品获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1~1985年,共生产二号铣床1050台,占同类卧式铣床总数的48.74%。
(3)超重型镗铣床 1973年,第二机床厂参照设计X3936型落地镗铣床,1975年制造成功,自重275吨;自行设计、试制T6916A型和T6920A型落地镗铣床,设计、试制T6916B型和T6920型落地镗铣床各l台。其中,T6916B型镗铣床获省优质产品奖。该系列产品适用于大、重型工件在一次装卡中完成各种铣、镗、钻及曲面加工,是重型机械、交通、能源、电机、矿山机械、造船、钢铁、军工等部门的新型加工设备。至1985年,累计生产超重型镗铣床5种型号48台,占国内拥有量的1/2以上(1980年,向罗马尼亚出口T6916A型镗铣床4台,创汇278.2万元)。
(4)数控铣床 1964年,第二机床厂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台XKL5025型数控铣床。1965年,开始研制XKS516A型三座标数控立式铣床。1973年研制成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5年,研制XKZ2510型和XKH2510型四座标门式数控铣床,先后在北京数控机床展览会和广州交易会上展出(197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76年,设计、制造XKS516A型三座标数控立式铣床。1984年,设计、制造XK5040型三座标数控立式铣床和XK6040型带回转盘三座标卧式数控铣床,在北京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上展出,获“春燕”奖。至1985年,共生产7个型号的数控铣床9台。
此外,还生产其他系列的铣床等产品。1983年,应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出44个模块,能组合成26种不同形式的铣床,满足了用户对铣床的多种需求。
1951~1985年齐齐哈尔市金属切削机床(铣床)产品、产量一览表
单位:台
锻压机械制造
1958年,第二机床厂制成仿苏82BA型(国产型号Z12—8型)双击自动冷镦机。翌年,参照设计、制造Z23—10型等10种自动锻压机械。1960年,自行设计制造Z25-6型自动搓丝机。从此,进入以自行设计为主的阶段。1959~1967年,共生产锻压机械744台(市锻压机床厂生产22台)。
1968年,设计多工位冷镦机。制造Z12—8A型双击整模自动冷镦机(1983年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又设计Z43—5型多工位立式螺母自动冷镦机,翌年制造成功。1968~1972年,共生产锻压机械710台(市锻压机床厂生产113台)。
1973年,Z46—450型多工位冷成形机设计、制造成功。1973~1979年,共生产锻压机械1303台(市锻压机床厂生产376台)。
1981年,采用冷成形工艺,设计、制造加工自行车冷线形件的
1984年,设计、制造ZG47—8型多工位螺栓联合机(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奖)。翌年,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制造刁41—200、ZJ41—400型等5种型号多工位冷成形机,被机械工业部鉴定为:“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冷镦出高强度轮胎螺栓和凸缘六角头高强度螺栓。为上海缝纫机螺钉厂研制成功缝纫机螺栓搓丝机和长杆螺栓冷镦机(共3种型号)。同年,引进瑞典普尔马克思(PULLMAX)公司的数控步冲压力机。引进西德舒勒(SCHULER公司的)SA—80、sA—125、SA—200型3种高速精密压力机。引进西德特龙夫公司的TCQ2025型数控冲孔压力机等先进技术,正在组织生产。1980~1985年,共生产锻压机械产品2198台(市锻压机床厂生产224台)。
1958~1985年,锻压机械制造业共生产自动锻压机械134个型号(自行设计89个型号,占总数的66.4%)4985台,35442吨。其中,市锻压机床厂生产11个型号(自行设计7个型号)。735台。3种产品分别获省优质产品、部优质产品奖和国家优秀新产品“飞龙”奖。
1959~1985年齐齐哈尔市锻压机械产品、产量一览表
单位:台
技术改造 1953~1957年,机床制造业共完成固定投资6969.1万元(含1951~195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1889.1万元),用于扩建和技术改造。生产面积由不足两万平方米增加到5.7万余平方米,生产设备由400余台增加到638台。经过改造,第一机床厂年铸造能力达4430吨。年均生产机床427.8台,单台最大重量达53吨。第二机床厂结束了铣床产品未定型、批量生产规模小的局面,年产量由57台23吨,增加到900台2067吨。
1958~1965年,机床和锻压机械制造业进行第二次扩建和技术改造,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73.5万元。改造后,第一机床厂形成以重型机床配套生产为主,单台最大重量68吨。第二机床厂形成铣床和锻压机械制造两大产品系列。铣床制造技术由生产普通铣床发展到生产仿形铣床;锻压机械制造由单工位发展到多工位。
1972~1979年,进行第三次扩建和技术改造,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97.1万元(含1966~1971年固定资产投资1270万元)。设备单台最大起重能力达160吨。改造后,第一机床厂扭转了长期以铸(铸造能力)定产(产品产量)的局面,使产品向精密和超重型的方向发展。第二机床厂生产出单台最大重量275吨的超重型镗铣床和自重95吨的锻压机械,从此,走上了生产重型和超重型机械产品的轨道。
1980~1985年,在国家经济调整中,机床和锻压机械制造业继续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35.6万元。
1985年,第一机床厂生产机床设备991台,年产铸件超万吨。第二机床厂生产机床设备1736台(铣床等产品l443台;锻压机械293台),11285吨。
技术革新 1958年,第一机床厂研制宽刃精刨刀、精加工床身导轨磨床获得成功,取代了磨、刮、研等工序。第二机床厂装配车间用铣床废件和旧车床床身,革新龙门导轨磨床,代替人工刮研,工效提高7.3倍。至1959年,共革新导轨磨床11台,钻床27台,使70%以上钳工不再使用刮刀、铰杠,装配作业面积节省2/3,装配周期由18天缩短到7天。
1959年,齐齐哈尔自动锻压机研究所在第二机床厂成立(国家二类所)。该所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共进行19次国内外技术交流。掌握了GB3、GB4型模具设计技术和火花塞壳体、轮胎螺栓、自行车脚蹬轴、脚闸后轴、轴档、扬声器极板膨胀螺栓等零件的冷成形工艺,使自动锻压机械的应用超越了标准件行业的使用范围。
1961年,齐齐哈尔重型车床研究所在第一机床厂成立(国家二类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库式自动换刀1.6米数控立式车床、国内最大的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3.15米超重型卧式车床、国内最大的6.3米超重型落地车床(自重290吨)等精密超重型产品。革新制造成功联动镗床,加工立车箱体各轴孔,钻、扩、镗、铰4道工序可一次完成,工效提高10倍。
1973~1977年,第二机床厂为加工大型产品J81—1250型切边压力机的工作台和缸体,革新成功一台车镗床,工效提高4倍。革新滚珠丝杠磨床和精密丝杠磨床各1台,用于加工4米长二级精度的滚珠丝杠,解决了数控机床和镗铣床产品中精密丝杠的质量关键。1980年,第一机床厂革新平面圆弧多齿盘定位板,解决了主导产品立式重型车床五角刀台定位精度不稳定的难题。
经济指标 1951年,齐齐哈尔机床制造业处于迁厂、建厂阶段,经济效益低,第一机床厂亏损58.7万元;第二机床厂亏损49.7万元。1952年,第二机床厂推广马恒昌小组班组的管理经验和关于“生产作业计划按指示图表组织有节奏生产”的经验,年盈利82.1万元。此后,连年盈利。1952~1960年,累计盈利3159.8万元。1954年,第一机床厂开始盈利。至1960年,累计盈利2475.9万元。1960年,行业总产值5656万元,获利1699.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836元。
1961~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全行业亏损630万元。1963~1966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以马恒昌小组为榜样,加强班组管理,恢复在“大跃进”期间被取消的规章制度,强化技术、生产、财务等各项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全行业共盈利2931.5万元。196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48万元,获利1988.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218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机床、锻压机械制造业受到冲击。1967年,第一机床厂利润下滑;第二机床厂亏损。全行业仅盈利378.8万元。此后,生产一直处于低速 增长的状态。1976年,全行业总产值8930.8万元,获利799.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241元。
1977~1978年,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创利2591.1万元。1979年,国家实行新的经济调整。机械工业因产品结构、比重不合理,大、重型产品一时滞销,1981~1983年,连续3年出现政策性亏损,亏损总额达3562.7万元。为克服困难,企业开始“找米下锅”,承揽对轻工、木工、石油机械等产品的加工,扭转了亏损局面。1985年,行业总产值11626万元,获利812.9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914元。
1951~1985年齐齐哈尔市机床、锻压机械制造业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