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汽车制造业 1957年,齐齐哈尔红星汽车修配厂(厂址景星街7号)成功地试制了“黑龙江1号”小汽车1辆,定名为“红星”牌汽车。时有职工137人,固定资产4万余元,建筑面积1209平方米,年产值51.9万元,利润4.6万元,上缴税金1.5万元。
1960年,市商业工器站汽车配件厂并入,隶属市交通局。翌年,交通局投资60万元,征用龙沙区龙沙农业分社新光大队第三生产小队土地250亩,建2150平方米厂房两栋,年改装、制造无轨电车3辆。完成产值41万元,实现利润1.1万元,上缴税金2.4万元。1963年,停止对客车的改装和制造,生产转为以汽车修配为主。1965年,企业改属嫩江地区交通局,称嫩江地区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黑龙江省军工办投资37万元,征用新光大队第五生产小队土地4500平方米,建厂房3503平方米,1967年竣工。安装设备34台,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32.7万元,净值120.8万元。翌年,企业迁至明海公路111号。
1970年2月,原齐齐哈尔新生机车车辆制造厂搬迁到肇源县,留下职工73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人。国家投资63万元,成立齐齐哈尔汽车制造厂,厂址建华区光华街4号,隶属市机械冶金局。3月,省机械局批准试制“新曙光”牌QQl50型8吨载重汽车,历经45天试制成功5辆,填补了省内空白。同年,又成功地试制了“移山”牌QQ560型10吨双向行驶自卸汽车4辆。完成产值169.8万元,上缴税金17.6万元,亏损65万元。翌年,国家计委将QQ560型自卸汽车纳入军工生产计划,国家投资100万元,用于汽车制造厂的技术改造,添置设备43台,形成年产载重汽车100辆的生产能力。
1972年,嫩江地区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接受省交通厅下达的客车制造生产计划,HLJ660型客车试制成功。至此,两户汽车制造企业职工总数1734人,年生产QQ560型载重汽车46辆,HLJ660型客车20辆。完成产值514.9万元,实现利润4.2万元,上缴税金17.1万元。
同年,“移山”牌QQ560型10吨双向行驶自卸载重汽车被确定为铁道兵工程建筑专用产品。为扩大生产能力,齐齐哈尔汽车制造厂进行了扩建。至1975年,由国家投资511万元,生产面积增加6700平方米,设备增加111台。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对QQ560型产品的改进设计方案,试制成功3辆样车。经过459天行驶3万公里的试车,在1976年12月召开的铁道兵军工产品定型会议上通过鉴定。1978年2月8日,铁道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下发(78)铁定字第2号文件,批准定型并纳入军工配套装备系列产品目录,定名为QQ561型双向行驶自卸汽车(填补了国内空白)。年产QQ56l型载重汽车37辆,QYl2A型载重汽车3辆,HLJ661型客车80辆,HJ661型客车20辆。完成总产值。707.6万元,上缴税金33.1万元,亏损149.4万元。
1983年6月1日,齐齐哈尔汽车制造厂因长年亏损而关停。
1984年,嫩江地区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研制成功JT663型长途客车3辆,改装制造HLJ662型客车47辆,HLJ69l型客车4辆,企业改称黑龙江汽车改装厂,直属省交通厅,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1月,下放给市交通局管理。
1985年,JT663型长途客车通过省级鉴定,定型为HJT91C10型长途客车,被评为省优质产品。6月,齐齐哈尔汽车制造厂恢复生产,保留原厂名,成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同年,成功地研制了QQ361A型自锁式平底大箱10吨单向自卸汽车和QQ361B型燕尾式大箱10吨单向自卸汽车各1台(填补国内空白),企业成为特种专用汽车生产厂家。至年底,齐齐哈尔汽车制造业共有职工11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2人,占职工总数的8%。制造和改装汽车209辆,其中客车207辆,特种单向自卸汽车2辆。完成总产值1100.9万元,实现利润125.7万元,上缴税金56.5万元。黑龙江汽车改装厂实现利润105.7万元。
1970~1985年齐齐哈尔市汽车制造业产品、产量一览表
单位:台
1957~1985年齐齐哈尔市汽车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