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铸造业

第二节 铸造业


  光绪十八年(1892),山东章丘人李凤吉与齐齐哈尔两个铁匠合伙开设端盈炉作坊,制作农具、车具和炉具等。后章丘陆续来人,作坊逐渐增多。1914年,私人作坊已有8户。1936年,作坊发展到39户,从业者179人。
  沦陷时期,民族工业受到限制。1945年,齐齐哈尔解放前夕,私营铸造业户仅剩福聚发铁工厂、仁记铜铺、德泰隆翻砂造锅厂和东泰盛翻砂厂等4户,主要生产铁锅、农具、车具和机械配件等。
  1954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东泰盛翻砂厂经理黄文泰触犯法律被判刑。为还债而破产,将其全部资产折价3300万元(东北流通券)合兑给14名工人。同年10月1日,成立翻砂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期,福聚发铁工厂、仁记铜铺、德泰隆翻砂造锅厂先后并入翻砂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翻砂生产合作社改称齐齐哈尔市机械铸造厂,时有职工175人,年末发展到300人。主要产品有铁锅、炉具、铸铁件、犁铧和机械部件等。
  1960年,市机械铸造厂改称黑龙机床厂。1961年,根据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精神,进行行业调整。同年7月,黑龙机床厂铸造车间与市冶炼厂合并,成立齐齐哈尔市铸锅厂,从事铸锅产品的专业生产,日产锅320口,最高达420口。1964年,市场铁锅出现饱和状态。翌年,企业为寻求生存和发展,试制铸铁管件成功,后因受资金和设备限制而停产。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秩序混乱,原材料供应不足,1968~1969年亏损。1970年,工厂秩序趋于稳定,在坚持老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开始承揽铸铁件加工,年产铸铁件301吨,获利5.2万元。1971年,铸铁件生产被批判为资本主义经营路线,使企业继续生产铁锅,年产锅14万口,亏损5万元。
  1972年始,为搞好铁锅专业生产,对产品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至1975年,省第二轻工业厅先后4次投资55万元,安装两条铸锅生产线,建成两个机械化车间;新建500平方米铸锅车间;改顶帽式炼铁炉为盘龙式暖风炉;自制出铁水机和上料机,实现炼铁机械化。1974年,创日产锅l700口的历史最高记录。
  1978年,各种家用电器产品广泛应用,使铁锅生产面临困境。1979年,为扭转亏损局面,企业由共负盈亏改为自负盈亏。“砸大锅,立小灶”,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进行企业整顿和新产品开发。1980年起,开始生产水暖炉、铁锅台、炉门、风灶锅等新产品,在市展销会上深受商界和用户的欢迎,年盈利lO万元。1982年12月21日,为适应新的形势,经市计委批准,铸锅厂增加齐齐哈尔市铸造厂厂名。
  1983年,国家经委投资30万元,对企业进行余热回收的技术改造,购买余热回收炉两台,改盘龙式暖风炉为水暖热风冲天炉。1979~1984年,企业先后7次自筹资金21.2万元,建锅炉房一座,建504平方米铸造车间和336平方米露天仓库等。1984年,开发新产品暖气片,至年底生产10019片,完成总产值302万元,实现利润58.2万元,上缴税金17万元,被市二轻局授予立大功单位。同年5月,日本矢田铸造所丹田一郎来厂进行技术交流,工厂为该所生产铸铁件18吨。
  1985年,铸造业有职工423人,其中技术人员7人。固定资产原值271.9万元,净值179万元。企业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02平方米。主要产品有5大类136个品种。年产再生铁9976吨,质量达15#—20#标准。生产铸铁锅30.6万口,3100吨,质量合格率由85%提高到92%。生产炉具341吨,铸铁件2280吨,暖气片2483片。完成总产值320万元,实现利润100.2万元,上缴税金24.2万元。
  齐齐哈尔市铸锅厂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地方从事铸造产品专业生产的唯一厂家,是黑龙江省四大铸锅厂之一。

  1955~1985年齐齐哈尔市铸造业产品、产量一览表






  1968~1985年齐齐哈尔市铸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元